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

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Epizootic haematopietic necrosis)是一種魚類全身性傳染病,自然宿主僅見於赤鱸和虹鱒,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必須申報的疾病。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
  • 英文名稱:Epizootic haematopietic necrosis virus
病原,流行特點,症狀與病理,診斷,防治,

病原

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Epizootic haematopietic necrosis virus,EHNV)屬虹彩病毒科,目前已發現三個相似的病毒種,分別稱為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病毒(EHNV)、歐洲鮎病毒(ESV)和歐洲鮰病毒(ECV)。

流行特點

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目前僅流行於澳大利亞,赤鱸和虹鱒各個年齡段的魚均易感,但魚苗和稚魚的症狀較成魚明顯。歐洲鮎病毒(ESV)和歐洲鮰病毒(ECV)主要引起歐洲鮎和歐洲鮰的發病死亡,在歐洲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EHNV對赤鱸的致死和流行,一般水溫12~18℃時其潛伏期為10~28d,19~21℃時為10~11d。EHNV對虹鱒危害相對較小,只有少量群體易感,自然感染水溫11~20℃,潛伏期為3~10d。
EHNV主要通過水平傳播,病魚、帶毒魚及污染水體為其傳染源,還可經活魚運輸和釣魚餌料傳播,並引起疾病流行。

症狀與病理

無特徵性臨床症狀,僅見魚大量死亡。瀕死魚運動失衡,鰓蓋張開,頭部四周充血;有的病魚體色發暗,皮膚、鰭條和鰓損傷壞死。EHNV感染魚體的肝、脾、腎造血組織和其他組織,主要侵害肝細胞、造血細胞和內皮細胞等,導致組織壞死而使魚死亡。
組織病理學觀察,可見肝、脾、腎造血組織呈急性局灶性、多灶性或局部大量凝結性或液化性壞死,肝和腎壞死灶邊緣可見少量嗜鹼性包涵體。

診斷

(1)初步診斷:根據臨床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
(2)樣品採集:有臨床症狀的魚,體長小於3cm魚苗取整條魚,體長3~6cm魚苗取內臟(包括腎),體長大於6cm魚苗取肝、脾、腎,進行病原分離和鑑定。
(3)實驗室確診:EHNV對藍太陽魚鰓細胞(BF-2)最為敏感,可對BF-2接種的病變細胞用ELISA 或PCR方法檢測;對有臨床症狀的魚用任一方法檢測為陽性即可確診為患EHN,對無臨床症狀的魚用任一方法檢測為陽性即可確診為其病毒攜帶者。
(4)鑑別診斷:EHNV和ESV、ECV的生物學特徵接近,可根據地理分布初步區分,目前EHNV僅分布於澳大利亞,ESV和ECV僅流行於歐洲;用PCR方法可準確區分。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屬虹彩病毒科)與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屬彈狀病毒科)的區分,主要從病毒所屬科的特徵加以區分。

防治

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用於預防。
(1)預防措施:加強進出口口岸檢疫;對養殖場實施防疫條件審核、苗種生產管理制度;加強疫病監測,掌握流行病學情況;培育和引進抗病品種,加強飼養管理等;採用PCR技術檢測隱性帶病毒親魚並處理,切斷垂直傳播的途徑。
(2)處理:發現患病魚必須銷毀,並對養殖水體、工具、場地等進行消毒。
(3)劃區管理:根據水域和流域情況及自然屏障進行,並對其實施區域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