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病

乙腦病毒屬披膜病毒科黃病毒屬,呈球型,直徑20~30nm,核心含單股RNA,有衣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行性乙型腦炎病
  • 馬感染率:90%以
  • 豬的感染率:100%
  • 用冰凍乾燥法:在4℃冰櫃中可保存數年
病原學,原理與病理,流行病學,傳染源及儲存宿主,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病原學

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雞、鵝、羊等動物紅細胞。抗原性穩定,但近年有報告以具有中和作用的單克隆抗體(McAb)檢測15株國內的乙腦病毒時,可將其分為4個抗原組。
人和動物感染本病毒後,均產生補體結合抗體,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
本病毒在外界環境中抵抗力不強,56℃30分鐘或100℃2分鐘即可滅活。但對低溫和乾燥的抵抗力很強,用冰凍乾燥法在4℃冰櫃中可保存數年。

原理與病理

當人體被帶病毒的蚊蟲叮蛟後,病毒即進入血循環中。發病與否,一方面取決於病毒的毒力與數量,另一方面取決於機體的反應性及防禦機能。當人體抗體病能力強時,病毒即被消滅。如人體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強時,病毒經血循環可突破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並在神經細胞內複製增殖,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廣泛病變。
不同的神經細胞對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腦組織在高度炎症時引起的缺氧、缺血、營養障礙等,造成中樞病變部位不平衡,如腦膜病變較輕,腦實質病變較重;間腦、中腦病變重,脊髓病變輕。
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腦囊蟲病者乙腦發病率明顯高,可能系血腦屏障被破壞之故。病變廣泛存在於大腦及脊髓,但主要位於腦部,且一般以間腦、中腦等處病變為著。肉眼觀察可見軟腦膜大小血管高度擴張與充血,腦的切面上可見灰質與白質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腫,有時見粟粒或米粒大小的軟化壞死灶。顯微鏡下可見:
血管病變腦內血管擴張、充血、小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壞死、脫落。血管周圍環狀出血,重者有小動脈血栓形成及纖維蛋白沉著。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可形成“血管套”。

流行病學

傳染源及儲存宿主

主要傳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後僅發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數量較少,故患者及隱性感染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大。豬是我國數量最多的家畜,由於它對乙腦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種群更新快。
因此,自然界總保持著大量的易感豬,構成豬→蚊→豬的傳播環節。
在流行期間,豬的感染率100%,馬90%以上,為本病重要動物傳染源。蚊蟲感染後,病毒在蚊體內增殖,可終身帶毒,甚至隨蚊越冬或經卵傳代,因此除作為傳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儲存宿主。此外蝙蝠也可作為儲存宿主。

傳播途徑

本病系經過蚊蟲叮蛟而傳播。能傳播本病的蚊蟲很多。現已被證實者為庫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種。國內的主要傳播媒介為三帶喙庫蚊。此外,從福建、廣東的蠛蠓中,雲南和四川的中,已分離到乙腦病毒,故也可能成為本病的傳播媒介。

易感人群

人群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後出現典型乙腦症狀的只占少數,多數人通過臨床上難以辨別的輕型感染獲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隱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區以10歲以下的兒童發病較多,但因兒童計畫免疫的實施,近來報導發病年齡有增高趨勢。病後免疫力強而持久,罕有二次發病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