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古村(流坑古鎮)

流坑古村

流坑古鎮一般指本詞條

流坑古村位於撫州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烏江之畔,占地面積3.61平方公里,始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年-943年)。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流坑古村是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現存各類建築遺址260處,其中明代19處,重要文物321件,包括高坪別墅、武當閣、環中公祠、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三官殿等不少紀念性文化建築,數目眾多的匾額楹聯和家藏文物

2001年6月,流坑村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3月,流坑古村景區被江西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流坑古村
  • 地理位置:江西省樂安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61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AAA級
  • 門票價格:60元/張
  • 著名景點:狀元樓、翰林樓、大夫第等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建築特點,主要景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人文歷史,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南唐升元年間(937年—943年),始建村,流坑為董氏單姓聚族而居血緣村落,宗譜可考的開基祖為南唐時的董合。宋時,流坑以董氏科第而興旺,成為江右大家族聚居之地,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之美稱。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毀。明清時,村中有識之士接續祖業,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並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從宋初到清末,村中書塾、學館,歷朝不斷,明萬曆時有26所,清道光時達28所。全村曾出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簿、教諭,超過百人。
董蕃昌夫婦合葬墓董蕃昌夫婦合葬墓

建築格局

流坑古村遠觀青山拱挹,近傍清澈的恩江上游之水烏江,河水沿村東再轉而西流,與村內龍湖之水相通。古村周邊江岸古木參天,秀竹搖翠,形成山環水繞之佳境。流坑村落主體基本保存了明嘉靖、萬曆年間規整的格局,以“七豎一橫”的大巷道為框架,其間以眾多小巷相連通,在主要巷道的頭尾均建置望樓,早啟晚閉,以加強防禦。七條豎巷直對江岸,與碼頭相呼應,便於引河風入村,確保空氣清新。村中排水系統完備,納天然水與生活用水入龍湖,再引入村外的烏江,天然排污。在主體布局之外,依照地形物貌建祠堂,築廟宇,修街道,立閣樓,樹牌坊,圍村牆,植樹林,使流坑儼如一方城池。
流坑古村村中現存500餘幢建築中,有明清古建築及遺址計260餘處,其中明代建築、遺址19處。這些傳統建築中,有古典風範的民居建築,有宏偉壯觀的宗祠建築,有幽雅別致的廟宇建築,有功能各異的文化建築,如紀念性樓堂、書院、戲台、牌坊等,還有店鋪、水井、橋樑、古墓、古塔遺址等,計有戲台、書屋等文化建築14處、牌坊5座、宗祠48處,廟宇8處。另有古水井、風雨亭、碼頭、古橋、古墓葬、古塔、古村門等遺址32處。

建築特點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一天井,布局簡潔,樸實素雅。外看,一般為長方形平面,用空斗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坡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有階梯形、弓形、雲形,翹-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還能擋盜防賊。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明代多前堂後廳,清代多前廳後堂,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堂,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用木質裝修的“寶壁”、屏門、隔扇將廳堂內部自由分隔,下堂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臥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左邊神龕內擺有先祖牌位,旁有香燭插座、長明燈、鐵鈴,下有短梯,供人家上燈祭祖之用。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供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天人合一”的意境。居宅一般都有前門後門,前門通正廳,後門連便廳或廚房。明代和清代前期正門多為側入式,清中期以後大門一般開在中軸線上。門的形式各異,以一字門、八字門、牌坊式門、凸入式門和門罩式門較為普遍。明代民居堂前多置照壁,照壁上的磚雕壁畫十分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帶庭院,庭院前有磚木結構門樓。

主要景點

牛田古樟林
牛田古樟林緊鄰流坑古村,距樂安縣城30公里,古樟林樹齡大多在200年至800年之間,樹齡最長的一棵超過千年,圍徑6米多。平均圍徑最大、觀賞價值最高的為水南洲樟樹林,位於烏江下游的水南村河邊。經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審定,牛田古樟林中,古樟總數為2907株,其中國家一級古樹288株,二級古樹1563株,三級古樹1056株。
龍湖
龍湖位於流坑古村西側,由七口由南而北,緊密相連,綿延如龍的池塘組成的,故取名龍湖。古代湖中有六條鵝卵石路相向橫穿,每條路上均有一石拱橋貫通。龍湖西南有條龍溪,村民將溪水引入湖中,湖內長年保持清水流動,水中魚兒遨遊,水上荷花爭艷。
高坪別墅
高坪別墅坐落在流坑古村西北處,龍湖的西岸,坐北朝南,東側向湖。前面辟有門院,後面古樹參天。高坪別墅的主體為一正人兩進式的磚木結構建築。現存建築為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平面布局仍保留明制,青磚灰瓦,東西兩側封火牆高聳,前檐宇處白底墨繪,磊門門楣上嵌有一塊大紅石匾,上刻楷書“蕃昌公祠”四字,均為重修時所制。屋內上、下兩堂,兩側置正房,中間辟天井。堂室柱、梁粗大,棚高而裝修簡樸。
流坑古村(流坑古鎮)
武當閣
武當閣位於流坑古村西北處,距村北沿約半華里,背江面村而建。其西側古樹參天,前為龍湖的下段,環境幽靜,地域開闊。武當閣始建於明代,歷經修葺或重建,現存建築為磚木結構,主要由玄武殿、玄武閣和閻王殿等組成。是一座融道教、佛教和民間諸神於一廟的建築。
環中公祠
環中公祠位於中巷東端,為祀奉董孕旋而建,清代建築。有三扇大門,廳堂較闊。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樂安縣蘇維埃政府由招攜汗上遷至流坑,同年11月在此祠召開樂安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議選舉產生了樂安縣第二屆蘇維埃政府。故此祠具有革命紀念意義。
翰林樓
翰林樓位於賢伯巷口,為明代建築,清乾隆年間重修。“翰林樓”既是一個關啟防禦的望樓,又是一座紀念明初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董琰的建築。為二層磚木結構,樓平面近正方形,樓上層的前後牆有瞭望窗,樓正面檐下磚刻“翰林”橫額,兩側下為“數封天子詔,當代帝王師”磚刻聯。門楣上嵌有“少司成第”磚刻橫匾,為明代宰輔楊士奇所題書。門旁還磚刻明代文淵閣大學士金幼孜所題贈:“國史總裁望重一時鎖闥,英才樂育名高天下宗師”一聯。樓的後面,瞭望窗之上有“恩榮”磚刻立幅;門楣上為江西學政鄒學柱題書的“盛世經綸”磚刻橫匾。
翰林樓翰林樓
村中村
村中村,又稱大賓第,坐落於中巷西端的南側,是一個龐大而布局井然的清代建築組群,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成於清嘉慶、道光年間。村中村由多棟宅第及客廳、書屋、道房、門坊、庭院、門道等組成。現存宅第主要有:務德、務滋、務本、務修、務貴五堂。其中心部位為相對排列成南北門道與東西門道相互連通的“丁”字形布局。入口在西側牌坊式的挹庚門,其門旁刻有:“門高迎太乙,戶彩映長庚”一聯。由此門而入,為一大庭院,迎面為“大賓第”門坊,跨入門坊即至東西門道。門道寬約三米,兩夾壁上以灰泥膏粉面,古舊素雅。檐宇部白色粉刷,草書詩詞聯句,並相間墨繪各種圖形。多處制有如“壁聯奎煥”、“斗轉星回”之類的牆匾。臨道而建的宅第,南側主要有“務滋堂”,北側主要有“務本堂”。“務滋堂”為上下兩堂,中置天井三開間的建築,天井兩側均以隔扇攔置廂房。
文館
文館又稱江都書院,位於流坑村北陌蘭洲,其東側緊靠大宗祠,背江面村而建。為前帶庭院,西連藏書樓,主體為三進式磚木結構的建築。它集讀書、講學、祀祖、敬賢、藏書多種功能於一體。建於明代晚期,為流坑董氏一族所立,清代前期經大修,以後也有修葺。
旌表節孝坊
旌表節孝坊位於中巷東段北側,面巷而建,其東南方為一十字路口,原聳立著有名的四牌樓。此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的磚石建築,其頂部的中間部分高出,兩側等高對稱,上覆青灰瓦,檐角起翹。正面上方嵌有紅石“聖旨”豎匾,中坊橫條紅石上刻有“旌表節孝國學董朝傑之妻張氏偕媳儒士金鰲之妻陳氏”,下方收有“節孝坊”三字。此坊裝飾講究,主要部位其檐宇部和各層坊上,其裝飾圖案豐富,有花卉、靈獸、祥禽、人物、詩文等;手法多樣,有石刻、堆塑、磚雕、彩繪、墨書等,整個牌坊顯得華麗典雅,氣派軒昂。後來,又緊靠此坊建一住宅,以坊門作為正門,堂懸“本立堂”匾。
三官殿
三官殿位於流坑村南約一華里處的青山腳下,背山面江而建,門前是古往今來通往流坑南部世界的必經道口。三官殿為民間道教宮觀,是一座雙層重檐翹角的古老殿閣,磚木結構。現存建築為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之物。三官殿的下層為前帶門廊的神殿,在其門面、梁枋、天棚等處以木雕、彩繪裝修;門、柱上朱底描金的匾聯高懸。神殿的神座之上,供奉“邱、王、郭”三仙的神像,氣氛顯得莊嚴肅穆。三官殿的上層,為面積較神殿小的魁星閣。閣的四壁以木質隔扇裝修,閣頂天花、藻井遍繪彩畫,閣內設神台,供奉魁星雕像。
狀元樓
狀元樓位於村西龍湖西岸的棋盤街旁,地處古代流坑村落的制高點,坐西朝東,為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重樓。據董氏族譜記載,狀元樓為紀念南宋初年恩科狀元董德元而建,歷代有修茸,現存的狀元樓是晚清重修之物,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構架仍一定程度保留了南宋舊制。正閣門楣懸掛有宋代朱熹所題“狀元樓”楷書大匾。閣柱上分掛有一木刻行書聯:“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其書遒勁有力,典雅端莊,雖經翻刻和漫長歲月風雨滄桑,風韻猶存。狀元樓平面為正方形,下層前、後辟拱門,形成東西通道,是流坑古時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豎旗桿的花崗岩石猶存。其前門右側有轉折式木梯通往二樓檐廊。檐廊四周相通,中間部分裝有隔屏,上有麒麟、靈鹿等圖形彩繪。中心部分為神閣,前置供桌,內設神龕,上置狀元董德元牌位,以供祭奉。

文物遺存

流坑古村的古民居外觀簡樸,建築裝飾講究。集木、磚、石雕(刻)及彩繪、墨繪、書法於一體。木雕、木刻,斜撐、雀替、門窗格扇這些構件都經過精雕細琢。磚雕、磚刻、石雕、石刻、彩畫、墨繪等裝飾隨處可見。明代民居“懷德堂”(“鳳凰廳”)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數以百計的屋宇,堂上有匾,門旁有聯,門頭、牆壁上刻有不少題榜、名額,有匾額188塊,楹聯72副,門頭牆壁的各種題榜362方,祠堂名額近60處,計682方(處)。

研究價值

流坑古村古建築及遺址總面積67284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組群完整,街巷仍為傳統風貌。難得的是,遍布全村的匾聯,豐富的家譜記載,給村中的古建築留下了確定建設時間的有力佐證,使絕大多數古建築都有準確的建造年代。此外,村中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確切紀年的明代及清早期的民居建築,自明萬曆至清乾隆幾無缺環,這對於研究民居建築由明代向清代的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1997年,流坑古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其中村內21處建築及遺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流坑古村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1月,流坑古村被建設部和國家博物館評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2014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投入481萬元啟動流坑古村重要部位將設定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消防供水系統工程。
2016年3月,流坑古村對古村義務消防站進行強化升級,建立了江西首個文物古建築、古村落微型消防站,設立了兩個分站,並不斷追加專項經費投入。

人文歷史

名人
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宋代流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西大家族聚居的典型。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毀。明、清時代,村中有識之士,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並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從宋初到清末,全村出文,武狀元各1名,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薄、教諭,超過百人。
航拍流坑古村航拍流坑古村
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董氏村賢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繫秩序、穩定發展。保存有明萬十年族譜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
儺舞
流坑 “儺舞”流傳千年經久不衰,是倖存的最古老的儺儀和儺舞之一,2006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流坑古村位於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距樂安縣城38公里。
交通信息
從南昌出發,經生米大橋上昌寧高速,走樂安(豐城)方向,從“流坑南互通”下高速,路口有去流坑古村和牛田古樟林的指路牌。
門票價格
  60元/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