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還是遷移: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經濟學分析

流動還是遷移: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經濟學分析

《流動還是遷移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經濟學分析》是2008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盛來運。

基本介紹

  • 書名:流動還是遷移: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經濟學分析
  • 作者: 盛來運
  • ISBN:9787807067818
  • 類別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與讀物
  • 頁數:237
  •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8-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研究重點
與國際上一般趨勢相比,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獨樹一幟:有流動無遷移或遷移很少;農村勞動力外出、回流和留城過程是分割的。這使得中國城市化進程嚴重滯後,不僅落後於工業化國家,也落後於同等開發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城市化滯後和農村勞動力有流動無遷移兩個差異,是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特殊性的反映,也決定了中國發展模式的特殊性。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為什麼是分割的?在相同的制度環境下,為什麼有的勞動力外出了,而有的勞動力仍留在農村?為什麼有的外出勞動力回流了,而有的仍留在了城市?制度變數如何影響了勞動力流動過程?中國要不要推進勞動力流動過程和遷移過程的統一?新農村建設運動會對勞動力流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回答了這些問題,也就揭示了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特殊性和本質,揭示了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的內在要求,明確了今後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因此,本書選擇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作為研究重點。
主要結論
本書利用國家統計局2003-2004年農村住戶抽樣調查1/2的樣本數據(34000戶),主要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回流和留城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這些結論驗證了理論模型的基本假設,為制定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遷移政策提供了客觀依據。主要結論有:
——無論是絕對收入還是相對收入都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回流和留城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家庭收入對勞動力外出的影響呈倒“U”形,在中等收入水平以前,勞動力外出的可能性與家庭收入成正比,到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家庭勞動力外出的可能性反而下降,最富的家庭和最窮的家庭一樣具有相對較低的外出可能性;家庭收入對勞動力回流的影響不顯著,但對留城行為的影響非常顯著,富裕家庭的外出勞動力家庭負擔較輕,在家庭的支持下比較容易做出留城的決定。城鄉收入差距對勞動力外出的影響如新古典模型所假設的那樣,收入差距越大,農民外出的動力越強,外出的可能性也越大,相應的外出勞動力回流的意願越小。當然,收入差距越大,農民工留城的困難也越大,因為以此代表的城鄉二元結構越大,城市制度壁壘越高。特別有意思的是,筆者在此驗證了新經濟遷移理論(NELM)所提出的“相對剝奪”的假設,即家庭收入相對地位的下降

作者簡介

盛來運,1965年生,河南省商城縣人,現任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副司長,高級統計師。
曾先後就讀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分別獲農學學士、管理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
多次赴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加拿大統計局、美國農業部普查局和東西方中心學習、訪問和交流。2005年6月至12月被選派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參加“中國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幹部公共管理培訓班”。
主持或參加過10餘項國家級課題的研究,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80餘篇,多次獲獎。主要研究領域有農民收入增長、糧食安全、農村貧困和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
·查看全部>>

目錄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導論:城市化、遷移和發展
1.1 問題的提出
1.2 文獻綜述
1.3 研究的方向
1.4 研究的意義
1.5 研究的方法
1.6 本書結構
第2章 國外勞動力遷移理論的發展
2.1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遷移理論
2.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遷移理論
2.3 1980年以來的遷移理論
第3章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因素和假設
3.1 流動與個體決策
3.2 流動與家庭決策
3.3 流動與社區發展
3.4 流動與制度變遷
第4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之一:外出
4.1 外出勞動力的規模與特點
4.2 外出勞動力與非外出勞動力的比較
4.3 外出的原因:勞動力外出決策模型(Probit模型)
4.4 勞動力外出的結果
第5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之二:回流
5.1 勞動力回流:規模與特點
5.2 回流勞動力與未回流勞動力的比較
5.3 回流的原因:勞動力回流決策模型(Probit模型)
5.4 勞動力回流的影響
第6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之三:留城
6.1 留城農民工的定義和規模
6.2 留城農民工的特徵
6.3 勞動力外出時間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6.4 城市農民工就業和生活質量
6.5 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數
第7章 制度障礙與農村勞動力流動
7.1 戶籍制度:福利制度的歧視
7.2 住房制度:中國能逃避貧民窟現象嗎?
7.3 土地制度:何時能流轉?
第8章 是經營城市,還是經營農村?
8.1 再論遷移、城市化和發展
8.2 新農村建設與勞動力流動
8.3 城鄉統籌:現實的選擇
第9章 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9.1 主要結論
9.2 政策建議
9.3 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表1-1 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城市化率和工業化率(%)
表1-2 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比較(%)
表1-3 部分開發中國家農村人口流入對城市化的貢獻(%)
表1-4 1985-2005年農村勞動力流動和遷移情況
表4-1 1985-2005年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結構及變化
表4-2 不同地區外出務工人數及其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
表4-3 農民工就業的地區分布(%)
表4-4 2001-2004年不同城市農民工分布情況(%)
表4-5 2004年農民工在不同地區務工從事的主要行業比重(%)
表4-6 外出勞動力平均年齡及年齡結構(%)
表4-7 農村外出勞動力與非外出勞動力個體特徵比較
表4-8 農村有外出勞動力與沒有外出勞動力家庭特徵比較
表4-9 農村有外出勞動力與沒有外出勞動力家庭所在社區情況比較印
表4-10 勞動力外出決策模型中所使用變數及其解釋
表4-11 勞動力外出Probit模型的估計結果
表4-12 勞動力外出戶nobit模型的估計結果
表4-13 1985—2005年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及結構變化情況
表4-14 農村不同家庭的人口貧困比重(%)
表4-15 不同地區的人群就業或遷移比重(%)
表5-1 2004年回流勞動力和未回流勞動力個體特徵比較
表5-2 回流勞動力與未回流勞動力的家庭特徵比較
表5-3 回流與未回流勞動力家庭所在社區情況比較
表5-4 勞動力回流模型中增加的解釋變數
表5-5 勞動力回流:Probit模型的估計
表5-6 2003-2004年回流勞動力家庭與未回流勞動力家庭的變化
表5-7 回流勞動力與從未外出勞動力的比較
表6-1 2004年外來農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時間
表6-2 留城農民工與未留城農民工的個體特徵比較
表6-3 留城農民工與未留城農民工的家庭特徵比較
表6-4 留城農民工與未留城農民工的社區特徵比較
表6-5 勞動力外出時間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表6-6 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標體系
表6-7 農民工生活質量的全國總體情況
表6-8 東、中、西部農民工的生活質量指數
表6-9 分城市類型的農民工生活質量水平
表6-10 分行業的農民工生活質量水平
表6-11 主要解釋變數的基本統計描述
表6-12 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數和分類指數的回歸結果
表6-13 農民工主觀滿意度的基本情況
表6-14 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數與主觀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表6-15 主觀滿意度的回歸結果
表7-1 城市化進度比較(城市人口占總人口%)
表7-2 城市流動人口的住房選擇(%)
表8-1 中國1978-2005年的GDP增長及結構變化
表8-2 韓國新村運動的主要實績
圖1-1 本書研究思路
圖2-1 人口遷移的障礙因素
圖2-2 劉易斯一拉尼斯一費勞動力轉移模型(LRF模型)
圖3-1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分析框架
圖4-1 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外出可能性變化
圖7-1 城鄉居民戶籍制度背後的福利安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