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偏好利率理論

流動偏好利率理論,一種認為利率主要由人們的靈活偏好決定的利率理論。又稱靈活偏好利率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動偏好利率理論
  • 別名:靈活偏好利率理論
  • 提出時間:1936年
  • 提出者:J.M.凱恩斯
理論起源,主要觀點,推薦書目,

理論起源

由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進行系統闡述。

主要觀點

在經濟學中,“流動性”一詞通常指一種資產在交易中能夠迅速轉換成其他資產的能力。
一般認為,貨幣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所謂靈活偏好,就是人們願意持有貨幣而不願持有其他缺乏流動性資產的心理傾向。
凱恩斯認為,靈活偏好由3個動機組成,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其中由前兩個動機所產生的貨幣需求,稱為交易性貨幣需求,主要由收入決定,並與收入呈同方向變動關係。而由投機動機產生的貨幣需求,主要由利率決定,二者呈反方向變動關係。
鑒於利率對於經濟運行的重要性,以及由於人們對未來利率水平預期的不確定性而造成的利率頻繁波動,因而投機性貨幣需求被看作是利率變動的主要原因。
流動偏好利率理論認為,利率不像通常被認為的那樣是使用資本的報酬,而是人們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放棄貨幣流動性的補償。在現實中,利率是由靈活偏好所引發的貨幣需求數量與實際的貨幣供給數量共同決定的。如果人們的靈活偏好較強,願意持有的貨幣數量大於貨幣供給量,利率就會上升;反之,如果人們的靈活偏好較弱,願意持有的貨幣數量小於貨幣供給量,利率就會下降。
當靈活偏好所引起的貨幣需求量與貨幣供給量相等時,利率就處於均衡的水平。由於貨幣供給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央銀行的調控,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可以視為相對固定的變數,因而靈活偏好就成為決定短期利率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流動偏好利率理論的提出被認為是利率理論的重大進展,對當代的總量經濟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推薦書目

凱恩斯JM.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高鴻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