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魚充氧保護法
- 外文名:oxygen filling method
- 類別:水產品保活技術
- 套用:活魚保運輸活
簡介,原理,方法,影響因素,
簡介
活魚色香味俱全,無細菌感染,安全性強,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風味和營養價值,身價要比冰鮮魚高出一倍以上。然而,魚死亡後魚體腐敗,口感、營養價值下降,安全性降低。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海岸線長,水產品的消費地與產地之間往往有一段距離,在運輸過程中,很多魚因為缺氧或不適應環境而死亡。因此,提高活魚的存活率是淡水魚運輸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原理
有水運輸是傳統的運輸方法,魚是不能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氧氣的,只能從水中吸取氧。但運輸時,由於運輸容器中活魚密度較大,容器中的水又少,加上魚在裝運中受驚後活動量增大,耗氧量也隨之增多,自然會產生氧氣供給不足的問題,如果不及時向水中充入氧氣,魚將缺氧而迅速死亡。因此,在裝運時和途中需要向包裝容器內供氧,以維持魚的生命需要。海水魚保活運輸難度比淡水魚大,特別中底層魚類一旦減低水壓,離水後即死亡。魚類和其他冷血動物樣,都有一個固走的生態冰溫,因此,只要掌握好生理溫度,在其冰溫範圍內,選擇適當的降溫方法、給予科學的貯藏運輸條件,就能使魚類脫離了原有生活環境後仍然存活一個時期、達到保活運輸的目的。魚類保活運輸應考慮的因 素有運輸前魚類的狀況、貯藏溫度、濕度、操作條件、運輸方式、密度、氧氣供應、代謝產物、pH值等。
方法
1、淋浴法
淋浴法,又稱循環水淋浴法。該法利用循環水泵將裝運活魚容器的水抽出來峨向空中,使它在溶解一部分空氣中的氧之後再落回容器之中,如此循環不斷地增加容器中的氧氣,以保證魚的需要。
2、尼龍袋充氧運輸
該法適用於高檔水產品的長距離運輸,若配備冷藏車效果更佳。密封式運輸所使用的工具通常是尼龍袋,其中,用厚0.1mm雙層塑膠尼龍袋充氧密封運輸最為常用,袋中魚、水、氧氣的比例為1:1:4,往尼龍袋中注入水,然後放入適量水產品,排出袋內的空氣後,向袋內充氧,然後將袋口紮緊,活魚存活率80%以上。但是當所運的魚類是大口鮎、叉尾 、雲斑和鱖魚等鰭條有硬刺的魚類時,為了防止其將袋子刺破而影響運輸結果,用橡膠皮充氧袋或用2-3層尼龍袋運輸較安全。將尼龍袋扎口後可直接運輸,氣溫高時,也可以將尼龍袋放在盛有水的大容器內,在水中加冰,讓塑膠袋浮於水面。這樣可以起到防震的作用,同時間接降低了水溫,以降低魚的新陳代謝強度,保持了袋內的良好水質。此法不受運輸車輛限制,但尼龍袋只能使用1-2次,途中要注意檢查袋是否有刺破炸裂而產生漏水、漏氣現象,要及時換袋和補充氧氣,如果運輸途中不方便攜帶氧氣瓶,可以準備多隻已充氧的備用尼龍袋,此法現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採用。
3、充氧法
在運輸車上,安裝氧氣瓶或液態氧瓶,用末端裝有沙濾棒或散氣石的膠管通入活魚包裝容器中。氧氣在水中的溶解通過沙濾棒來進行。由於沙濾捧的沙眼細小,放氧均勻,能夠進免因放氧過多,水中一時不能溶解而造成的浪費以及對魚產生的“氧氣灼燒”現象,氧氣的量大多數是根據沙濾棒的氣泡形狀及魚的狀態而定。但氧氣瓶必須有專人管理,禁止隨意亂動,以免發生危險。沙濾棒或散氣石也應經常沖洗乾淨,以防沙堵塞。該方法適用於木桶或帆布簍等小型包裝敞口運輸活魚時使用,也可直接將氧氣由氧氣瓶輸入裝好魚苗,魚種的尼龍袋中。
4、充氣法
在活魚運輸車上安裝空氣壓縮機,用管將空氣通入盛魚容器中,使空氣呈氣泡狀,從而補充氧氣,其使用方法與氧氣瓶的相同。空氣壓抽機也必須有專人護理。該法適用於木桶或帆布簍等小型包裝運輸活魚時使用。
5、化學增氧法
在一些缺乏充氧充氣等設備的地方,可採用向運輸活魚的帆布簍等容器中添加給氧劑、魚氧精或低濃度的過氧化氮等以增加水體溶氧的方法。如給氧劑、運輸途中,間隔2小時,按每立方米水體添加100克藥物,就可保證水體溶氧。該法適用於各種敞口容器運輸活魚增氧用。
6、活水船運
這是一種水上運輸的增氧方法,在船艙兩側開圓孔數個,使艙內的水藉助船速不斷地和艙外的水交流,形成活水增氧。
影響因素
1、溫度
每種魚都有其生存的可適溫度範圍,超過或低於該水溫範圍,都會致死。一般在可適範圍內,水溫低時,呼吸頻率減慢,反之加快。有研究表明,溫度每升高10℃,魚類耗氧約增加2-3倍,因此低溫可減弱生物體新陳代謝的強度,從而也降低了其對氧的消耗,並抑制二氧化碳、氨氮、乳酸等的生成和微生物的生長,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水質。同時降低溫度可減少魚類在運輸過程中的活動量,減輕魚因相互碰撞、撕咬所造成的魚體損傷,保證了水產品的活體質量。由於大多數魚類對溫度較敏感,溫度驟變時,會產生應激反應,導致其生病甚至死亡,因此宜採用緩慢降溫方法,降溫梯度一般不超過5℃/h,這樣可減少魚的應激反應,提高成活率。
2、水質
(1)pH
水體中的pH能夠直接影響到魚體的生理狀況,有毒的氨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在水中的比例隨pH變化,從而影響保活運輸的存活率。魚類最適合在中性和弱鹼性的水中生活,各種魚類有不同的最適pH,一般範圍為6.5-9.0。當pH超出極限範圍時,則往往破壞皮膚黏膜和鰓部組織,直接對魚體造成危害。
(2)溶解氧
水中溶氧量是影響魚體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密度、長時間、遠距離的保活運輸過程中要保持充足的氧供給,才能保證較高的存活率。在保活運輸時,水溫較低,有利於提高氧氣的溶解度,並且氧氣的分壓與溶解度成正比,所以應在活魚可適溫度範圍內,儘量降低水溫,以提高溶氧。此外,魚處於興奮狀態,也會加速耗氧,可通過添加麻醉劑誘導休眠或低溫誘導冬眠來降低魚因環境不適造成的應激反應,降低氧的消耗。
(3)氨氮和代謝廢物
在運輸過程中,由於魚的排泄物及黏液等不斷積累,造成水體懸濁物不斷增多,若不及時進行處理,將使黏液、剝離組織碎片、有機物等懸濁物附著於魚體鰓孔,影響有效氣體交換的面積,造成攝氧困難,且易造成微生物大量生長,使水中氧氣減少。另外,氨氮和尿素是魚類的主要排泄物,在保活運輸過程中,由於代謝作用導致水中氨氮含量有所增加,對魚有較強的毒性作用,特別是非離子氨對魚產生極強毒性作用,如不控制,就會導致魚中毒死亡。
3、魚的自身體質
魚體質的強弱與成活率有很大關係。瘦弱或有傷、有病的魚耐低氧能力較差,對水質、顛簸(震動)等惡劣環境抵禦能力差,經不起長途運輸。因此,必須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適應能力強的個體作為活運對象。另外,準備裝運的魚至少應停食一天,以減少活魚運途中其對氧的消耗和應激反應。
4、監控措施
目前,國內的活魚運輸設備中缺少監控設施,人們只是憑感覺和經驗來運輸,而每次造成魚死亡的原因根本不清楚。如果在運輸過程中能時刻監測水中的溫度、溶氧含量、二氧化碳含量、pH等指標,進行分析判斷,及時採取各種措施,消除不利因素,最大限度的滿足魚類的存活需求,就能有效提高保活運輸中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