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排版: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由宋代畢升發明。即用活字和各種排版材料排成印刷版的工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字排版
- 地位: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 時代:宋代
- 發明人:畢昇
工藝
歷史
中國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後來,雕版印刷術傳入亞歐許多國家和地區,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空前壯舉,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個偉大貢獻,它對於打開科學文化進步之門至關重要。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初,主要用於印刷佛經、佛像和曆書等。到北宋,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了全盛時期,印刷書籍才逐步取代寫本而成為書之主流,這時,不僅有政府的“官刻”和“監刻”,民間刻書業也很盛行,印刷品涉及宗教、政治、文化、娛樂等領域並遍及全國各地。
最早使用印刷術者,為民間或佛教寺院。有文獻記載,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女則》,是目前最早記載使用印刷術的文獻。還有文獻記載,公元645年,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後,曾用紙大量印刷普賢像。到目前為止,唐代印刷品已有多處發現,使我們能目睹當時印刷的技藝水準和風貌。1900年,敦煌藏經洞內發現一件捲軸裝的印刷品《金剛經》,它是世界上第一本有插圖的刻印本。1966年於韓國慶州佛國寺佛塔內發現一件雕版印刷品《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具體刻印年代約為公元702年,比此件略早的印刷品是在陝西西安墓葬中出土的陀羅尼經梵文刻本,有學者認為它是現存中國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雕版印刷工匠把薄稿紙寫字或畫圖反貼在木板上,使字變成反體。刻工把文稿刻在木板上,讓文字和圖畫凸出。版面上塗墨、覆紙,用刷子一刷,字和圖就印在紙上。熟練的工匠,一天可印2000張。雕版印刷與手工抄寫相比,既加快速度,又能減少差錯。儘管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的不足: 一是刻版費時費工費料,刻一部書需要很長時間和很多木料。如果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就得花費幾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刻出來的書版存放不便。例如,宋太祖開寶年間(968—976)刻印的《大藏經》,5000多卷,13萬頁,共雕版13萬塊,雕刻時間竟花了20多年,雕版存放了整整6個大房間。
二是雕版中如有錯字錯句,更改也很困難。如果已經出版過的書不再重印,一大堆雕版就成了廢物。而要印製新的書,又需要從頭一版一版地雕刻。 因此,在雕版印刷術盛行之後,人們便探尋著改革製版工藝的途徑,於是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排版概念的誕生
活字印刷術,又稱為活版印刷術,也稱為活字排版印刷術、擺版印刷術。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有如下記述:“慶曆中,有布衣畢癉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排版技術是指在印刷前按照一定的程式和格式對文字進行製版處理的工藝。活字印刷工藝中分類貯字、揀字排版、拆版還字都屬於排版技術的範疇。排版技術是活字印刷與雕版印刷的最根本區別,它擺脫了雕版印刷工序繁複,排版模式固定,字與字的位置不能變換的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從《夢溪筆談》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是畢癉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的同時,隨之誕生了排版技術。
排版技術的創新
在發明泥活字印刷後,活字的印刷技術不斷得到改進和發展,並先後出現了木活字和金屬活字。最先採用木活字印刷的是元代的王禎。他在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縣)縣令時,曾設計了一套木活字印刷工藝,較好地解決了木活字印刷中一系列具體的技術問題,並令工匠雕刻木活字。王禎不僅創製了木活字印刷,而且還規定了木活字的規格。最具創新意義的發明是他的轉輪排字盤和由“以人就字”改為“以字就人”的排字法,此法根據發音規律,用簡單的機械,增加了排版的效率。王禎還將製作木活字的方法和揀字排版、印刷等工藝技術流程編寫成了《造活字印書法》。
王禎的排字印刷方法在印刷史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他的木活字排版技術之創新在於,先從宮定韻書(即平水韻)中挑選可用的字,分韻寫成字樣。此外常用字如“之”、“乎”、“者”、“也”以及數目等,各分一類。每韻每字都依次編好號碼。王禎自己說:“以人尋字則難,以字就人則易。此轉輪之法,不勞力而坐致,字數取訖,又可鋪還韻內,兩得便也。”因此可以說王禎在印刷史上的突出地位是一位排版技術專
1976年12月,王選寫出了“748工程漢字精密照排系統方案說明”,此後他設計的雷射照排控制器(後來被稱為柵格圖像處理器,英文簡稱RIP),成為了漢字雷射照排的核心。1986年,內置專用處理器的TC86控制器誕生,標誌著中國人首次研製成功了“柵格圖像處理器(RIP)”,國產雷射照排系統進入商品化,開始大規模地阻擊國外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中國的排版技術跨越了第一、二、三代照排技術,直接從鉛排進入到第四代的雷射照排系統。1987年,《經濟日報》印刷廠全面使用國產雷射照排系統用於生產,率先拋棄了鉛字,標誌著中國社會開始了“告別鉛與火”的歷史進程。同年,王選獲得了首次設立的印刷技術大獎“畢癉”獎,王選為此被譽為“當代畢癉”、“雷射照排之父”。1997年,以方正彩色電子出版系統為代表的桌面彩色處理系統全面取代傳統的電子分色技術和設備,標誌著中國印刷業進入了計算機桌面彩色時代。方正創造了一個新的起點,領導中文印刷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推動了整個漢字文明的發展,將在中國印刷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在漢字排版技術方面,我們已經走過了特殊排版語言的繁瑣操作階段,完全進入計算機軟體排版時代,國外的廠商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文字排版軟體,如:MicosoftWord,AdobePagemaker,AdobeIndesign,QuarkXpress等,這些軟體雖然具有非常強大的漢字處理能力,但以北大方正為主的國內企業開發的維思、飛騰等中文排版軟體,不僅達到了國外排版軟體的技術水平,在中文處理上更有國外排版軟體不可比擬的優勢,並廣泛地套用於國內各大報社、出版社、印刷廠和國外中文出版領域。
未來的印刷文明
21世紀是一個以信息數位化、網路化為主要技術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排版技術的含義將不斷延伸演變。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變化,“印前(Pre-press)”替代“製版”一詞已被接受,出現了“Pre-media”,暫譯為“跨媒體前處理”。指的是除傳統媒體外,還有其他光、電、磁多媒體及網際網路等,有了圖像信息數位化處理技術,既可為傳統媒體出版服務,又可為其他新媒體出版服務,即為跨媒體的製作進行“前處理”。因此印刷就是信息服務的概念已開始被人們所接受。印刷出版業作為信息媒體的主要提供者,作為信息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大有作為。印刷過程將由複雜的多種工藝模式趨向於以電腦直接製版技術為基礎的整合性單一技術。因此,未來的印刷業將以排版技術為核心,通過印刷業相關科技的整合,提升競爭能力及提供遠距離即時服務。在新千年的黎明中,印刷這趟文明“專列”又啟程了,它將帶著人類真正走入數字網路化的生活。未來的出版印刷技術將無處不在。
我國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課題,可以說為我國印刷行業今後的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技術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印刷行業要繼承和弘揚畢癉的創新精神,真正實現我國印刷業的自主創新,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