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褶皺(active fold)又稱活動褶曲。第四紀(或晚第四紀)時期形成的褶皺或現今正進行著的岩石彎曲變形,反映出岩石的流變學特性和地殼縮短現象。
按幾何結構可將活動褶皺分為彎滑褶皺和被動流動褶皺兩大類型。有5種不同類型的褶皺常常與盲逆斷層作用相伴生,包括牽引褶皺、斷層彎曲、斷層擴展褶皺、基底壓縮褶皺和滑脫褶皺;它們多配套出現,其深部存在的盲逆斷層系由滑脫面和斷坡組成,正是滑脫盲逆斷層的活動導致表層活動褶皺和次生斷層的形成。儘管褶皺作用本身不誘發大地震,但有許多地震發生在活動褶皺區,它們是位於活動褶皺之下深達數千米的盲逆斷層突發性錯動的產物,在地表常常出現同震褶皺隆起,這類地震稱為“褶皺地震”或“盲斷層型地震”。活動褶皺不僅在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以及日本等中、新生代褶皺帶中繼承性地表現出來,而且在相對穩定的地塊內部,伴隨著現代地震的斷裂活動及大面積升降運動,也形成活動褶皺。在中國活動褶皺有廣泛分布,中國西部廣大地區尤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