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州古十景

洺州古十景

洺州古十景指的是邯鄲永年縣城臨洺關的十個景色,唐朝時乃臨洺縣治所在地,該城北瀕洺河,西依聰明山,古稱洺州,南北通衢穿城而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時著名詩人李白之弟李皓曾任臨洺縣令,李白白居易范成大等唐、宋著名詩人都曾光顧小城並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給這座小城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氛圍。自古以來,洺州大地人傑地靈,景色宜人,令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經過歷代文人的誦詠和褒揚,“洺州十景”在冀南廣為傳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洺州古十景
  • 地區:邯鄲
  • 產業:旅遊觀光
  • 流傳地區冀南
北河春柳,南寺清泉,龍潭月影,佛閣燈光,趙陵秋草,翠柏連雲,信宮故址,檀台反照,居士遺庵,唐壘寒煙,

北河春柳

據舊志記載:“臨洺城舊為洺州又為臨洺縣,盡皆以水得名,今附在永年,更為關河。在北郭外,兩岸楊柳千章,每至春風,披拂綠浪……”洺河,發源於武安市太行山摩天嶺,為一條季節河。臨洺關因河得名,河水繞城而過,順流東下,直入海河。每年開春季節,洺河兩岸楊柳依依,鵝黃嫩綠,景色十分怡人。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在《贈臨洺縣令皓弟“洺水旁”》中寫道:“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釣水路非遠,連鰲意何深。終期龍伯國,與爾相招尋。”

南寺清泉

在臨洺關西南方向,有一古寺,名曰泉亭寺,寺建於何時無可考。據《廣平府志》和《永年縣誌》記載:泉亭寺在臨洺鎮西南五里,鎮城掘井必三丈乃及泉,寺地水距地不過二尺。有蓮池,水泉常盈溢,俗雲趙王香火院。過去,每至盛夏酷暑,泉亭寺內荷花盛開,魚翔淺底,人們爭相到此避暑納涼。清朝時曾任山西武鄉縣知縣、著名河溯派詩人李芳莎在《泉亭歸來有感》一詩中寫道:“雜卉初無譜,方言強命名。風林依鳥宿,山水逐門平。日烈瓜先實,亭深草易生。前途歸馬熟,自覺去來輕。”

龍潭月影

過去,在臨洺關東南十里有一條小河,名叫豬水,世人俗稱為“龍潭”。每當夏季來臨,夜晚月出沙明,水光輝映,人們多到此乘夜避暑。明朝進士、曾任大理寺右寺丞的李養志寫詩讚道:“水出平沙岸,光搖碧漢間。荷花分遠照,柳色映重灣。瀨靜纓堪濯,宵深客自間。酒闌風送月,坐聽音潺。”

佛閣燈光

在臨洺關南大街有一地標性建築,那就是聞名遐邇的觀音閣。閣的前身是戰國時期的烽火台,隋唐時期,觀音閣初具規模。該閣為木拱結構,高30米,共分4層,頂層有12個檐角,仰天躍起,形成飛檐,是河北省少有的古建築。據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重修觀音閣碑記》載:“所載自漢唐以來,臨洺為縣,舊有十景,佛閣燈光居其一也”。碑文記述了元宵夜觀音閣燈火輝煌、熱鬧非凡、景象萬千的盛大場景。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除夜宿洺州》中寫道:“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游。蕭條歲除夜,旅泊在洺州。”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在《臨洺鎮》中寫道:“競日霜寒暮解圍,融融桑枳染斜暉。北人爭勸臨洺酒,雲有棚頭得兔歸。”1995年8月,觀音閣被邯鄲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趙陵秋草

在邯鄲市西北紫山東麓的丘陵地帶,依次散列著5坐戰國時期的王陵,其中位於臨洺關西南方向溫窯村西的4號陵台南北長172米,東西寬201米,整座陵台呈長方形覆斗狀。位於溫窯村北、張窯村南分水嶺上的陵台為5號陵台,南北長340米,東西寬216米,是最大的一座陵台。深秋季節,陵台上蒿草叢生,景色肅殺,蹬至台頂,常常令人懷古思今,感慨系之。明朝重臣、曾任宣府巡撫兼都察院右僉都御使的李養沖借景抒懷:“長天風雨散陵阿,碧草萋迷感慨多。牛馬蹊田皆故跡,侯王輦路半成坡。千年圖霸終歸盡,七國遠兵竟若何。欲向邯鄲尋故事,夕陽唯有牧童歌。”

翠柏連雲

臨洺關西依聰明山,山的東麓建有廟宇,俗稱趙惠王祠。據傳明代以前,這裡松柏覆蓋,怪石嶙峋,北有洺水環繞,蜿蜒東去。山下廟宇林立,殿前松柏枝如虬龍,盤錯如雲。登山香客爭相食用松果、松子,以求延年益壽。明代劉起寫詩讚道:“西山雄峙控沙洺,紫氣東來滿郡城。靜里有聞天籟發,望中時見曉峰晴。蒼茫萬點雲霞爛,迢遞千崖星斗平。天為聖王新耳目,股眩元首亶聰明。”1988年12月經省文物部門批准,聰明山下的北石口村發動民眾集資,在原址上又修建了昭惠王祠、魁星閣、萬佛樓等古建築,並對遊人開放。清朝時永年人申德言在《聰山》一詩中寫道:“八境聰山近,閒遊數往來。峰連唐帝壘,石障夏王台。翠柏依雲植,黃花挹露開。名山無大小,不必到天台。”現該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信宮故址

在臨洺關西北方向,有戰國時趙國都城的陪都———易陽古城遺址。彼時易陽城內建有信宮,堪與都城邯鄲的宮殿相媲美。據《永年縣誌》記載:“信宮,《史記》趙武靈王元年,陽文君趙豹相、梁襄王與太子嗣,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武靈王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可見,信宮是當時趙國接見外國君王、貴賓、節日大朝、議論國家大事等重要場所,亦即趙國第二政治、經濟中心。易陽城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朝馬任遠在《臨洺懷古》中寫道:“洺水沿洄晚不波,荒堤叢柳望臨河。平沙游鳥飛棲少,古道行人向背多。戍壘寒煙余牧徑,信宮廢止有樵歌。風前憑弔空悲切,瞬息興亡可奈何。”

檀台反照

據《史記》記載,趙成侯二十二年,趙國利用魏國所獻木料———榮椽,在易陽城建造檀台。檀台地處洺水北岸,隔河與聰明山相望,山下是碧波萬頃的澄湖,在夕陽的映襯下,遠處山上的蒼松翠柏以及檀台四周的亭台樓榭、廊橋古堡倒影在靜靜的湖面,形成了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置身於這幽靜的山水間,令人心曠神怡。

居士遺庵

明代以前,在臨洺城南有一個村莊,名叫龐莊鋪,又稱三里舖,因唐貞元年間湖北襄陽人龐道元伺父任在此結廬居住,且龐居士惟嗜浮屠,後有僧人在此結庵,香火十分旺盛。

唐壘寒煙

在臨洺城正西三里許,有座山名叫“婁山”,因唐武德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討伐竇建德部下劉黑達在此安營紮寨,故又稱駐蹕山。現營壘遺址尚存,人稱“唐壘”、“太宗壘”。清朝時著名河朔派詩人、畿南三才子之一申涵光有詩讚道:“草徑傾危百丈懸,山頭樓閣鎖春煙。醉中曾倚樓前樹,當日登臨是少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