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官營清真寺

洪官營清真寺

洪官營清真寺位於河北省臨西縣老官寨鎮洪官營村內,為明清時期臨清州衛運河西岸八大名寺之一,始建於明,清代大修。近代屢有修繕。是研究明清運河漕運史的重要歷史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西縣洪官營清真寺
  • 位於:河北省臨西縣老官寨鄉
  • 始建於:明代
  • 郵編 :057851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建築特點,知府洪敏琛,

歷史沿革

初建

建於明初,清代大修,牆背面的開天古教,為洪氏族人洪敏琛做官時所求,劉墉的題筆。

修繕重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村里決定重修清真寺。讓占用寺產的皮毛廠遷出,並要補交占用費。這樣,皮毛廠資助修葺清真寺,到1983年7月修繕竣工,全村300戶回民喜氣洋洋,深深感謝黨的關懷。並請李文明(漢族)寫了匾額。

規模建制

洪官營清真寺占地面積僅約2畝。寺門樓上高懸金字“清真寺”黑漆匾,出自村里黨支部副書記李文明的手筆。

建築特點

重修後的清真寺,古樸精緻。禮拜大殿和前邊的穹形古棚相連,同建在一個1米高的平台之上,敬山頂,高6米,面積200平方米,左右山牆都有角門,既可採光,又是通道。角門上的雨檐全是精美的透雕石刻,殿脊獸頭、瓦口都是磚雕精品。望月樓建在大殿後頂之上,高出2米。望月樓內部結構,不像通常的木框托架,而是用百十根兩米長的方椽,以螺旋形密排別插而形成頂架,不用一個木楔或鐵釘,卻堅固異常,是建築力學和美學的巧妙統一。由望月亭、大殿、古棚、平台等組成的建築群體,高低錯落,富於變化而又緊湊嚴謹,渾然一體,寺院不大,但莊重肅穆。這個清真寺在修復中,從整體設計,資金籌劃到門朝哪面開,都得到黨支部的關心,因此,這個村裡的回漢民團結、於群團結都非常好。

知府洪敏琛

台灣,是祖國的寶島。在一百多年前,曾經有一位台灣知府是咱臨清人。
這個人叫洪毓琛,回族。洪毓琛是清朝鹹豐、同治初期台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自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設台灣府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建省二百年間,他是唯一的一位回族知府。洪毓琛是回族大員在台灣任職最高和時間最長的一位,前後長達八年,並卒於台灣任上。
列位,洪毓琛在任台灣知府時,不僅倡導教化,政績卓著,而且他擅長書畫。可以這么說,他不僅是一位清朝治理台灣的官員,也是一位書畫家。
可惜的是,他在任職台灣時,遇上了戴潮春反清起義,因為公務繁忙,而積勞成疾,50歲就走完了人生。(記者 於新貴 張建紅)
出生在名門望族
通過科舉步入仕途
話說洪毓琛(1813-1863),是咱臨清回族人,在他29歲那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一年,洪毓琛考中進士。道光二十五年,任福建沙縣知縣。鹹豐四年(1854年),洪毓琛人台灣同知,後任台灣知府。這也是台灣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回族知府。
明清時期,運河給臨清帶來了繁榮,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據統計,明清時代,臨清277人中舉,比例遠遠超過周圍的其他各縣。回族也同樣在古代科舉中有不少人金榜題名。臨清洪氏家族就是回族中的典型,洪氏家族是歷史上的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現在的臨清清真寺之所以被當地人稱為“洪家寺”,據說就是洪氏家族出資興建的。史料上對當地回族有這樣的記載:“文化卓然,人才蔚起,尤非他教所能及”。
洪毓琛的叔叔叫洪夢齡,是道光六年的進士。他也曾是一個知縣,酷愛讀書,經常廢寢忘食,並且對文史考證和程朱理學有很高的造詣。可以說,洪氏家族是臨清回族讀書入仕的典型代表。有了顯赫的家族背景,洪家在當地慢慢成為望族,也因此,與洪家聯姻的也多是當地大戶人家,其中不乏有科舉功名和為官者。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壽張縣的清水教起義,一度占據了臨清。臨清洪氏家族組織武裝與農民起義軍對抗,至今臨清還流傳著“洪五爺力戰長毛反子”的故事。這“洪家軍”戰鬥力非常強,令農民起義軍損失慘重,這件事也足以說明當時的洪氏家族勢力之大。
在臨清(今臨西縣)洪官營清真寺西山牆上,曾經嵌有一塊石碑,上面寫有“開天古教”四個字,這是清朝名臣劉墉寫的。劉墉可是清朝歷史上的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有關他題材的電視劇熱播,讓這個詼諧幽默、才華橫溢的“劉羅鍋”深得百姓喜歡。
劉墉是漢族人,又是清朝一品官員,他的墨寶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求得的。據推測,劉墉能為臨清清真寺題詞,極有可能是洪氏族人曾經與劉墉在一起做官才求來的。
在洪氏族人手中曾經存有一道嘉慶皇帝的聖旨。從聖旨內容看,皇帝嘉獎洪秉智兄嫂教育弟弟有方。而洪秉智當時是保護運河商旅航運、管理河務的軍官。
咱們從這些歷史中的碎片記憶,就能看出洪氏家族在臨清的影響力了。
擅長書法繪畫
遍布台灣名勝古蹟
列位知道,古代通過科舉入仕的人都是飽學之士,四書五經、經史子集,背不熟、理解不透,想中舉中進士,那是很難的事。四書五經、經史子集是古人的智慧精華、思想精華,這些古典書籍能讓人沉穩,能讓人厚重。
話說洪毓琛通過科舉,成為了一名進士,步入仕途。想必是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已經爛熟腹中。在攻讀詩書的同時,他的書畫也隨之精進。事實上,但凡在古代成為文人的,琴棋書畫似乎就是文人的“標配”,你不懂琴棋書畫就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文人。君不見顏真卿、蘇東坡,哪個不是既為官,又精於藝術。
洪毓琛同樣是一個有才華的文人,任職台灣後,在政治、經濟、宗教、移民等方面多有建樹。他倡導文教,對傳統詩文、書畫藝術尤為重視,建設了不少名園、山莊、詩文社,成為文人雅集,書畫酬酢的地方。洪毓琛還聘請大陸飽學之士來台灣教化居民,激勵台灣人讀書。
除了在台灣倡導教化,洪毓琛也是一位書畫家,他對行書、人物畫有有很高的造詣。在台灣的古代建築天壇,就立有洪毓琛書寫的石碑,石碑上寫有“道崇無極”四字,字跡遒勁有力,別具一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台灣鹽埕區之瀨南街一帶,是清代官員的瀨南場鹽田,鹹豐九年(1859年),洪毓琛又敬獻“海上福星”匾額。在壽山岩觀音廟,正殿上懸掛著洪毓琛書寫的“大觀在上”匾額。可以說,洪毓琛的墨跡遍布於台灣各地的名勝古蹟。至今,他的作品也曾經出現在一些拍賣行,他的書畫被視為珍品,被很多收藏家青睞。他的書札散頁,早在2003年上海國際拍賣會上賣到了2200元的價格。列位,十多年前的2200元,估計相當於現在的數萬元吧,價格已經相當高了,也足以說明他的書法作品之精妙。
平定戴潮春反清鬥爭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洪毓琛升任漢黃德道(清朝鹹豐年間移駐湖北漢陽縣的行政機構)。同年。出現了戴潮春反清起義。
戴潮春原為清治時期彰化縣四張犁(今台中市北屯區)一帶的地主,曾擔任過北路協稿書等職務,但因被長官勒索未果,而被辭退,並繼承兄長戴萬桂的家長地位,以及其所成立的土地公會和八卦會,並將這些組織加以擴張而成為天地會,同時協助官府緝捕盜匪而得到官方認同,使其成為戴家擁有的私人武力。
但天地會發展過於快速,且陸續傳出成員搶奪掠殺的訊息,因而令官府決定鎮壓天地會。1862年4月3日,台灣兵備道孔昭慈抵達彰化,捕殺天地會總理洪氏,並命曾任彰化知縣的淡水廳同知秋曰靚前來協助掃蕩,於是秋曰靚帶領600名官兵之外,另外招募林奠國與林日成各率400人支援掃蕩,然而4月15日掃蕩部隊在大墩與數千天地會黨人作戰時,林日成臨陣倒戈,當場擊殺秋曰靚,而林奠國見局勢不利,決定退回阿罩霧莊(今台中縣霧峰鄉)自保,於是天地會勢力頓時做大,身為會首的戴潮春騎虎難下,只得於4月16日率天地會黨人圍攻彰化縣城,並從八卦山以大炮轟城。這時城內僅有三百多名老弱兵,而勇首施九挺前往鹿港徵召鄉勇失利,城內從此無援可求。4月18日,城內奸細打開城門,戴潮春於鼓樂之中騎馬入城,孔昭慈則因外援始終未到,旋即服藥自殺,夏汝賢等大小官員則紛紛被殺。
彰化縣城失守後,台灣南部各民間勢力紛紛起事,而中部大小土豪,如小埔心(今彰化縣埤頭鄉)陳弄、北勢楠(今南投縣草屯鎮)洪叢、嘉義嚴辦、以及鳳山縣徐夏老、淡水廳王九螺等紛紛加入戴潮春陣營,各地支持股首更是達上千,而他也論功行賞,除自封為東王外,封林日成、陳弄與洪叢為南王、西王與北王,設定大將軍等官位,安撫百姓,儼然自成一國,且控有幾乎全部的台灣中部與部分北部地區。
戴潮春的武裝發展勢頭很猛,震動了清朝朝廷。1864年6月,洪敏琛升為台灣兵備道,統籌全部戰事。洪毓琛指揮清軍與戴潮春的武裝進行了多次戰鬥,經過多次拉鋸戰,彼此死傷慘重。直到1865年,清軍才以優勢兵力徹底消滅了戴潮春的武裝。清軍終於收復台灣中部,而曾雄據一方的戴氏政權則結束其四年多的統治。
洪毓琛在台灣積勞成疾,眼看著戴潮春變亂仍未平息,而兵餉更加入不敷出,洪毓琛心中那個急啊。同治二年6月,洪毓琛因公殉職,年僅5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