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之喻

洞穴之喻

哲學王思想是柏拉圖政治哲學的核心,著名的“洞穴喻”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圖政治哲學的基本理念,這就是:理想的國家具有唯一性,真正的哲學家適合做統治者;囚徒缺少的是自由而不僅僅是知識;理想國家須以宗教作補充。柏拉圖的哲人王思想標誌著古典希臘城邦公共政治生活時代的結束,哲學與宗教時代的開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穴之喻
  • 外文名:Allegory of the Cave
  • 範疇:哲學
  • 來源:《國家篇》
  • 近義詞:線段之喻
基本介紹,內容,

基本介紹

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
這是柏拉圖在《理想國》514-521中描述的對人類知識的基本想像。

內容

洞穴之喻的內容:構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裡,被鎖鏈束縛,不能轉頭,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們後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築有一堵矮牆,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著各種器具走過牆後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牆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認為影子是惟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眩暈(就像才從電影院走出來一樣),但是他會慢慢適應。此時他看到有路可走,便會逐漸走出洞穴,到陽光下的真實世界;到那時他才處於真正的解放狀態,意識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過是影像,是不真實的,於是會開始憐憫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來的信仰和生活。此時,不論出於何種原因,結果就是他選擇了返回洞穴,並試圖勸說他的同伴,也使他們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沒有任何經驗,故而認為他在胡言亂語,根本不會相信,並且會綁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殺死他。整個洞喻到此結束。
”洞穴“示意圖”洞穴“示意圖
這一比喻與太陽之喻和線段之喻相聯繫。洞穴之中的世界相應於可見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則比作可知世界。可是原文可作許多不同的解釋。
柏拉圖明確聲稱囚徒與我們相像,即是說他們代表人類的狀態;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過程則類似於通過教育而獲得啟蒙的過程。而其中轉向是個至關重要的舉動。我們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對上面事物的觀照解釋成是靈魂上升到可知世界而變成哲學家的過程。洞穴之喻對於後來的政治和教育理論影響甚巨。
很明顯,柏拉圖借解放囚徒失敗的故事比喻蘇格拉底的悲劇,他從失敗汲取教訓,總結了哲學家的使命和工作。按照他的想法,哲學家的興趣和利益在可知的理念,最高的目標是追求善;除此之外,他們沒有世俗的興趣和利益,包括參與政治的興趣。然而,柏拉圖又說,哲學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樣,他們為了履行對城邦的義務,不得不放棄個人興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參與政治,但是卻用影像的語言給同伴解釋。啟蒙和解救陷於悲慘境地而毫無自覺的人,乃是哲學家的公民義務。柏拉圖還說,他猶豫再三才說出這樣的話,因為很難找到一條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個人幸福的道路。看來,哲學家的命運只能是放棄個人思辨的幸福而為公眾謀幸福,哲學家為公眾謀幸福的途徑是啟蒙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