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溝古崖居是距今1000餘年唐朝以後五代時期的少數民族——西奚族去諸部聚居的山寨。奚族是古代遊牧民族,與契丹同為北方大族,後來受日漸崛起的契丹族征討,奚王去諸離開故地率眾“西徙媯州(延慶史稱媯州),依北山射獵”,史稱西奚。西奚人最終難以抵禦契丹族的鐵騎,被迫遷出艱難生活了30餘年的洞溝,帶走了生活用具、牛羊馬匹。所以後來進行的考古工作中,人們發現空蕩蕩的石室內,除火炕、灶台等遺蹟別無一物,更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文字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溝古崖居
- 所屬地區:北京
- 地理位置: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
遺址位置,管轄隸屬,遺址介紹,歷史考證,開放時間,
遺址位置
洞溝古崖居位於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郵編:102115
洞溝古崖居
管轄隸屬
洞溝古崖居於1984年北京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1990年2月23日定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7月對外開放。隸屬北京市延慶縣文化文物局。
遺址介紹
洞溝古崖居為古崖居遺址,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洞窟1200平方米,現代建築120平方米。
1984年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在張山營鎮海沱山麓發現7處人工開鑿的人居洞窟。這七處是:朝陽洞、焦家洞、七眼洞、大峪溝、狐狽溝洞、爛角溝和童家溝五道湖洞,其中洞溝一處規模最大。
洞溝石窟分3部分:前溝東山壁為主洞窟群,有洞48個;南北坡有洞43個;後溝東北坡有洞26個。前後溝之間東山崖上還有1個兩層大洞。洞中間有1個大石案,6根石柱支撐上層,大洞內兩旁還有小洞,當地人稱之“官堂子”,也叫“金鑾殿”。前後溝共有洞窟117個。其中有單間的,也有二、三套間的,約有200間之多。洞內鑿有石燈台、石櫃檯、石坑、石水槽、石馬槽,鑿工精細,有稜有角。洞窟分層鑿刻,或上下相通,或左右相連,宛如一個石窟村落。
歷史考證
根據歐陽修《新五代史》等考證,洞溝為五代初西奚王去諸的王帳所在地,傳三代,約30多年。奚是有1400年文獻記載的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其族源上可追溯到山戌、烏桓。鑿洞是為了保存自己,抗禦外族侵掠。《東周列國志》齊桓公伐山戌中,有詩:“盤盤曲曲接青雲,怪石嵯岈路不兮,任是胡兒須下寫,還愁石窟有山君”。東漢烏桓峭王的駐地應在這裡。金代天輔七年(1123年),完顏渾啜等破奚七岩,而擾其民人。這項記載說的也是這些石窟。
洞溝石窟本身就是一個奚族遺址博物館,為研究奚族歷史提供了線索,及成為介紹奚族歷史文物的陳列館。
開放時間
洞溝古崖居全年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