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棲生物學(speleobiology,biospeleology)是專門以洞棲生物特別是真洞棲生物為對象的生物學中的一個特殊的分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洞棲生物學
- 外文名:speleobiology,biospeleology
- 別稱:真棲生物
- 最早出現:三國時期吳國
定義,分類,古書記載,研究現狀,
定義
其主要方向是針對特殊化了的真洞棲生物的形態和生理現象,對於它的進化的研究,過去曾有不少成就,而法國的R.Jeannel集其大成,據謂是以Moulis的洞穴研究所(Laboratoiresouterrain)為這種研究活動的中心。
分類
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洞棲生物只能在洞內特定環境中繁衍,在洞外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生物,故又稱真洞棲生物。如低等植物藻類、微生物、脊椎動物盲魚、盲鰍,無脊椎動物蜘蛛、馬陸、班灶馬、蜈蚣等。洞棲動物眼睛明顯退化,缺乏色素。廣義洞棲生物指洞內分布的所有生物種群。
古書記載
洞棲生物學是洞穴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生物科學的一個特殊領域。中國有關洞棲生物的文字記述,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吳國人(公元222一280年)顧啟期的《婁地記》,他根據對江南的幾個洞穴的考察而撰寫,但只就棲息於洞穴的蝙蝠有簡單的記述。明代李賢編纂的《大明統一志》(公元1508年)中記載了372個洞穴。
研究現狀
中國對洞棲生物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對洞棲魚類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比較深入的研究工作,特別對洞穴金線鰓屬魚類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重點對金線魚巴屬魚類的構造特點、生物學特性、特殊的物種分化過程和地理分布格局進行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