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置洞村鄉,1958年建雙林公社,1961年改洞村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7年,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谷山、石溪、南村、早木山、江夏、樓下、程家坊、滄上、霞貢、圍牆、蕘坑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洞村,距縣城33千米。
地理氣候
洞村鄉位於分宜縣東北部,三面環山,中間是小盆地,地處分宜縣、上高縣、渝水區交界處,是連線兩縣一區的交通樞紐地。全鄉總面積67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56個村小組;全鄉總人口7958人(2017),是分宜縣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較為薄弱的邊際鄉鎮。
洞村鄉屬低山
丘陵地形,地勢南北部略高,中部較低平,最高峰為
大崗山,
海拔1091.8米,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地處
亞歐大陸東部,屬典型的
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8.5度,年平均降雨量1643.6毫米,全年無霜期310天。
自然資源
洞村鄉地勢東、西、北三面低山高丘,中為小
盆地,自然資源豐富,蘊藏有豐富的
矽灰石、
方解石、
石灰石、
鐵礦石、木材、
毛竹等資源,有豐富的優良的地下水資源,有寨口洞、
神牛洞、寒毛洞等諸多富有古老傳說神奇的岩洞,洞中有
乳石、怪石林立,千姿百態,形象逼真,山中有洞,洞中有洞,穿山而出,如鬼斧神工,青山綠水,環境優美,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行政區劃
轄谷山村、石溪村、南村村、早木山村、樓下村、程家坊村、霞貢村等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泉州。
經濟概況
洞村鄉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0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20元。鄉鎮企業穩步發展,成功引進了
江蘇省龍山集團資金1500餘萬元,占地40餘畝,建成洞村鰻魚養殖場,年可培養
鰻魚苗600萬尾,產值3000萬元,利稅350萬元,依託資源優勢,已建成谷酒廠、機磚廠、矽灰石粉礦廠、紅蟲養殖公司等一批企業。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產業進程不斷加快。
苧麻、
生薑、
西瓜、
麻羊、鰻魚、
土雞為主的種養業快速發展,建成了千畝苧麻基地、千畝生薑基地、千畝西瓜基地、千頭麻羊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優”的發展格局。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先後完成了有線電視
光纜聯網工程,農電改造工程,建成了“洞雙”水泥公路,通訊業快速發展,建成了中國聯通、
中國移動基站,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通有線電視、通電話,全鄉電話用戶500餘戶,平均每5戶擁有一部電話。新建了中心國小、下公 、早木山、谷山國小、中學教學樓,教育基礎設施日益改善。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農民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先後被
新余市委、新余市綜治委分別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授予安全鄉鎮稱號。
洞村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人民圍繞調優農業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最佳化投資環境,積極培育壯大特色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各類服務體系,加速農貿市場建設,搞活產品流通,實現農工貿齊頭並進,創造穩定安全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村經濟跨躍式發展的工作思路,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人文歷史
分宜洞村鄉人文歷史源遠流長。科舉時代,先後考取進士78名,江西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盧肇、明朝太常侍卿黃子澄、禮部尚書鄧仲夏、
明朝在位十八年的內閣首輔嚴嵩都是分宜人。宋應星在分宜任教渝時寫下了我國第一部科學巨著《天工開物》。古代分宜詩文享譽全國,始於
唐朝盧肇的《文標集》,承接光大了袁州剌史韓愈開啟的袁州文化。迄元朝歐陽玄《圭齋文集》、譽為元代文人之冠。至明朝嚴嵩的《鈐山堂集》,分宜詩文已達第三個高峰。分宜史書著作,以元朝
歐陽玄為最,他編修了
元朝《四朝實錄》,任《宋史》、《遼史》和《金史》的總裁官。近代分宜更是為紅色政權演繹了不朽的歷史篇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
朱德、彭德懷、王震、
肖克等先後在這裡進行過革命活動。就現代而言,自恢復高考以來,洞村鄉共向全國大專院校輸送約9600名學生(其中少年科技大學15名),1982年江西省文科狀元、1999年江西省理科狀元、2001年新余市文理科狀元都出在分宜;文藝創作層出不窮,2000年,幼兒舞蹈《小小男子漢》獲全國“蒲公英”大賽兩項金獎。有多件文藝作品在國家和全省獲獎。
風土人情
洞村鄉人秉性淳厚,勤於耕作,節儉樸素,
應酬之事,多尊傳統禮儀。其衣、食、住、行隨潮流,趕時髦。穿著由保暖型向美觀型轉變,追求質量好,款式新,舒適美觀。飲食多以
大米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鎮多以四至六層的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
商品房為主,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小樓。分宜的婚喪喜慶曆來隆重,農村結婚基本沿舊,城鎮花樣不一,好講排場,擺闊氣。
殯葬,過去禮儀繁瑣,花費巨大,農村仍多以
土葬為主,城裡多為火葬、火化後,
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
公墓。分宜人崇尚禮俗,有“人情急於債”、“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稱,還有“紅喜事不請不賀、白喜事不請不怪”的規矩,對生育、婚嫁、祝壽、節日、喪葬、遷居等均有饋贈的習俗。
教育事業
分宜縣洞村鄉中心國小位於江西省新余市,主要負責實施國小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展。 學校在致力於建立健全多項管理規章制度,保障學校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規範有序高效運作的同時,立足於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通過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對教師管理隊伍情感管理以及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工作和學習氛圍,有效地激發了大家積極工作的內在動力,使全校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責任心,以及教學常規的實施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一支重責任、講奉獻、有幹勁、肯鑽研的教師隊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學生教育方面,學校一直能自覺地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開展教育工作。即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專長。 學校以優美的教育環境、科學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學受到了廣大家長、社會各界和上級的一致好評。
社會事業
為了進一步增強計畫生育家庭的榮譽感,營造關愛女孩、關心母親、尊重計畫生育家庭的良好環境,提高民眾實行計畫生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江西省分宜縣洞村鄉黨委、政府組織各村獨生子女家庭、純女戶家庭、實行計畫生育的已婚育齡婦女及從事計畫生育工作的村計生專乾、中心戶長代表參加了人口計生“關愛游”活動。40名育齡婦女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
洞村鄉黨委、政府歷來重視關愛女孩工作,積極落實利益導向機制,在鄉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促進了計生工作的開展。全年實現計畫生育率達92%以上,出生嬰兒性別比控制在100:107的正常範圍內。
發展創新路
走進分宜縣洞村鄉,猶如進入一個綠色世界。群山環抱,滿目蔥蘢;潺潺溪流,清澈見底。
洞村鄉的GDP總量、財政收入在新余市鄉鎮排名中沒有任何優勢。但由於它是新余市重要水源——孔目江源頭所在地,所以洞村鄉的生態保護顯得尤為重要。該鄉也正是清楚地認識到所擔負的保護孔目江水源的重任,因而拒絕了許多有現實利益但可能污染環境的工業項目和特色養殖項目。走傳統發展老路,短期內能壯大當地經濟總量,但付出的環境代價不可估量。洞村鄉通過踐行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以保護生態、改善民生、富裕農民為取向的錯位發展之路。
保護生態——呵護青山碧水,全面提升孔目江源頭水質
為保護孔目江下游新余城區數十萬居民的飲水安全,該鄉在“財政減收、治理負債”的困境下,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孔目江水環境進行整治。啟動了集鎮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先後關閉或取締沿孔目江污染企業、養殖業12家,僅此一項,鄉財政每年減收66萬元。沿線1公里內的4個養豬場已全部關閉搬遷,消毒面積2000餘平米;集鎮衛生實行日掃日清,垃圾處理場已落實選址;孔目江源頭之一的石牛灘水庫已中止與外地客商的養魚協定,青山倒映;引進福建外商開辦的鰻魚養殖場,儘管可以帶來稅收,增加當地財政收入,但因其對孔目江水源的潛在污染,在市、縣有關部門和洞村鄉政府的多方努力下,孔目江水源得到有效保護,水質得到全面提升。
改善民生——打造宜居環境,優先發展教育
“現在的政府真是好,花費180多萬元給我們的集鎮近2公里的人行道鋪設彩色路面磚,真是給老百姓解決了一個生活大問題。”家住洞村鄉集鎮的陳小蘭一說起家門前那條新修的彩磚人行道,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激動。
富裕農民——發展特色產業,轉移農民搞物流
發展最終是為了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該鄉始終把富裕農民作為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大課題,用現代農業、綠色農業、效益農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在沿路村莊推行千畝景觀油菜種植,支持南村的傳統生薑產業,除此之外,早木山村的精品葡萄、霞貢村的新余蜜橘等產業都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然風景
洞村鄉溶洞群:昔日“
仙女下凡”,美麗傳說成就了
仙女湖這一著名旅遊品牌。蒙山橫貫北部,
喀斯特地貌發育明顯,洞村、高嵐、操場、下村、人和等鄉鎮已查明的洞穴多達百餘處。特別是以洞村鄉南村的神牛洞為中心,方圓10餘公里範圍內密集了七、八個綺幻多姿、特色各異的特大溶洞,成為華東地區密度最大的
溶洞群之一,資源條件幾可與桂林溶洞相媲美。
神牛洞雄偉絕特,綿延13華里,是中國已發現的罕見峽谷型溶洞,它因洞口有一橫臥巨石神似水牛而得名。入洞沿行,兩側峭壁陡立,氣勢磅礴,中間河谷深切,令人目眩,酷似實物的石床、石桌遍布,雲盤阡陌,有如長城蜿蜒,石戲台碩大無比,岩頂“天幕”波瀾起伏,鐘乳石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置身其間,神清氣爽,心旌搖動。
寨口洞位於神牛洞之南3華里處,為一處河道型溶洞,它以水取勝,洞前瀑布高懸,水聲如雷,洞內水流滔滔,莫測高深,可開發洞內漂流,使遊客體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的古樸野趣。
汗毛洞毗鄰寨口洞,又名寒坡洞,以幽稱奇,該洞內小洞接大洞,圓洞套方洞,洞洞相連,洞洞皆景。洞口洞位於
高嵐鄉北部,以曠爭雄,共有三洞,洞廳極為寬敞,洞內鐘乳倒懸,各種造型巧奪開工,惟妙惟肖。桃源洞在操場鄉境內,以深引人,洞口高軒,頂部石壁鐫刻有“桃源古洞”四個古字,洞尾岩穴深邃,又套有大小不一的洞穴,蜿蜒曲折,遠通至上高縣末山。洞內石鐘、石磬,皆扣之有聲;石猴、石獅、石象、石虎以及“九龍戲水”、“
八仙過海”等景觀,儼然天造地設——這些洞千奇百怪,妙趣橫生,且類型豐富,集中連片,如果旅遊公路能夠順利竣工並將之串聯起來,開發前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