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朴成雲是洛東江畔一個漁民的後代。“他的祖父捕了一輩子魚,父親種了一輩子莊稼”。父親痛感目不識丁的苦處,寧願租地來種,受苦受窮,也決心供兒子念書。成雲從道立簡易農業學校畢業以後,“在郡廳當了一兩年農業助手。”這時,“三·一運動”爆發了,朴成雲像扔掉一雙破鞋一樣毅然拋棄了農業助手的職業,“投身到運動中去了”。運動失敗以後,他過了一年半的鐵窗生活。待他刑滿回家,母親已經去世,年邁的父親投靠女兒去了。由於一群“豺狼般的暴徒”,把朝鮮的河山據為己有,人們怎么也活不下去,父子二人只得隨著逃荒的人流,遠離故土,來到中國東北,四處飄泊,終於連年老的父親也永遠埋葬在異域他鄉。
其後,朴成雲輾轉於滿洲、老嶺、北京、上海等地,從事革命活動,經過長期的革命鬥爭鍛鍊,成雲在革命低潮時回到朝鮮,思想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一個民族主義者轉變成為社會主義者”。他看到漢城的所謂社會運動團體,不把精力放在事業上,而一味搞宗派鬥爭,便忿然退了出來,回到故鄉慶尚道,重新組織社會運動團體、親自負責洛東江下游沿岸的活動。他深入民眾之中,啟發教育農民,辦起農村夜校,組織起佃農組合,發起反抗地主反抗日本侵略者壓迫和剝削的民眾運動。
後來,成雲在組織村里農民搶收蘆葦的鬥爭中被警察局逮捕,受到嚴刑拷打,又轉到檢查局關了兩三個月,因病重獲准保釋出獄。幾天之後,成雲含恨逝世。
送葬的行列從村口一直伸延向洛東江邊,隊伍中飄揚著種種革命運動團體的各色各樣的旗幟和數不清的挽幛。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受他啟發而勇敢地投身於革命運動的未婚妻羅莎的挽幛:“你生前對我說:你應該像一顆在最底層爆炸的炸彈。是的,我一定遵照你的話去做,成為一顆炸彈!你臨終又對我說:你要成為一顆真正的炸彈。是的,我一定遵照你的話去做,成為一顆真正的炸彈!安葬了成雲之後,羅莎立即重踏她已故愛人生前的足跡,沿著他生前走過的道路前進。小說結尾寫道:“不久的將來,她一定會有重返難忘的故土的一天。”
人物介紹
小說主人公朴成雲出身農民之家,幼讀私塾,後進簡易農業大學學習,畢業後任郡廳的小官——農業助手。 不久,“三·一”運動爆發,他“棄官”參加革命運動。曾被捕入獄,飽嘗鐵窗生活,刑滿後回到故里。適逢母親逝世,他同父親一道移民間島。途中寫下《洛東江歌》,成為傳世之作。父親去世後,他先後在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地從事革命活動。這時,他已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成社會主義者了。革命低潮時歸國。到達漢城後,目睹黨記憶體在著嚴重的宗派鬥爭,非常痛心。他同一些有卓識遠見的同志,努力使雙方停止無原則的鬥爭,相互諒解,一致對敵。雖然形成了一定的輿論,但終不能制止已白熱化了的宗派鬥爭。他忍無可忍,忿然離開漢城,又一次回到故鄉慶尚道。為了更好地統一領導南方的革命運動,進一步組織社會主義革命鬥爭,他開始發憤著述;同時,深入民眾,紮根鄉里,組織了農民組合。為了抵制偽政府以“國有”的名義掠奪人民財產,保護民眾利益,他動員民眾起來鬥爭,同當局發生了衝突。結果被抓進偽警察署去。幾個月的酷刑折磨,生命奄奄一息,日本人才讓保釋出獄。鄉親們熱情地迎接他,但他不久即逝世。成千上萬的民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喪禮,護送他的靈柩入墓。朴成雲是一位知識分子出身的革命者,他忠於理想、具有堅強的革命意志以及百折不撓的精神。
小說的主要人物。她是主人公朴成雲的愛人,出身於屠夫家庭。父親送她到漢城女子高等學校師範科學習,畢業後任一所普通學校的女教師。後遇朴成雲,彼此相愛。她為了革命,放棄了教師工作,遭到了父親的反對。她同父親決裂,追隨朴成雲,參加了革命。朴成雲逝世後,她悲痛欲絕,在輓聯上,寫下了她追隨革命的誓言:“我要變成一座火山!”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夜,她毅然離別了故鄉,登上北去的征程,追隨死去愛人的足跡。
他是封建行會組織平衡社社員,以屠宰為業。像所有的小市民一樣,他送女兒羅莎上學,是為了讓女兒出人頭地;也是為了自己當老太爺,享清福。所以,一見女兒當了女教師,就興高采烈,把這件事當成是家族的光榮;一聽說羅莎不再當女教師,去追求什麼主義,就堅決反對,開始是勸阻,後來就破口大罵,軟硬兼施,企圖讓女兒安分守己,放棄革命。這一切均不見效,就完全撕破了父女情面,把女兒逐出家門。羅莎的父親是一個小市民的形象。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該短篇是以主人公朴成雲被迫流亡渡過洛東江時,悲愴地唱起自己譜寫的歌曲開始的。千百年奔騰不息的洛東江是作為朝鮮的象徵,自由的象徵出現的。成雲唱的悲壯的歌,既點明了小說的題旨,又渲染了氣氛。美麗的河山如今被一群豺狼般的暴徒所踐踏,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連一口乳汁也難以到口。緊接著作者展示了故事發生的廣闊背景:“在甲午,‘三·一'運動之後,一個怪物在這塊土地上,不,在整個半島上遊蕩,如同一隻振翅飛翔的雄鷹。這個怪物就是社會主義。它如同產卵的蝴蝶,所到之處都留下數不清的卵子,繁衍不息。”正是在社會主義“幽靈”於陰沉了五千年的朝鮮半島上遊蕩,鬥爭的暴風雨就要來臨這一廣闊的社會背景上,洛東江畔發生了一曲英雄的悲歌。
藝術特色
小說採用倒敘的手法,描寫了朴成雲的鬥爭一生,塑造了一個抗日民眾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英雄形象。朴成雲已經不是《到地下去》中的主人公“我”的持刀搶劫式的個人不滿的反抗,而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有組織地反抗。他有著鮮明的社會主義理想,並以社會主義理想動員民眾,宣傳民眾,組織民眾。“他放下架子,深入到他們中間去,想他們所想,和他們一起勞動,在田頭、坑頭和夜校,利用一切機會啟發和教育農民。這樣,他們終於組織起佃農組合,發起了反抗地主和東拓株式會社壓迫和剝削的民眾運動。”他團結民眾,動員青年會員、佃農組合員和婦女同盟盟員全體出動,支援平衡社員,平息了他們和買賣人的衝突。他使沉睡的土地、沉淪的大地掀起了反抗的暴風雨,領導和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佃農鬥爭,搶收蘆葦的鬥爭,並且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列。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故鄉,誠如他自己所說,“就是死,我們也應該和這裡的人們死在一起”。他無論是和敵人,或是和自己隊伍中的錯誤思想,還是和自己頭腦里雜念作鬥爭時,都表現出“鋼鐵一樣堅強的意志”,並且都能堅持原則。
趙明熙在塑造朴成雲這個有著社會主義思想萌芽的革命者形象的時候,幾乎沒有去描繪他的外貌、服飾、聲音和風度,而是著力刻畫他的美好的靈魂。作者在展現主人公崇高的精神世界時,採用了他自已的冥思苦想和內心的激烈鬥爭來刻畫他的內心世界,因而寫得真實動人,具有著藝術感染力。
《洛東江》這個短篇的藝術價值還在於它在朝鮮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次暗示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勝利前景。小說開頭在展示故事發生的背景時寫道:“陰沉了五千年的天空,暴風雨就要來臨了!暴風雨之後將會出現什麼樣的天氣,是不言自明的。”接著,作者描寫了一行護送朴成雲回村莊的戰友,而當幾天之後,各革命團體的聯合送葬隊伍,“比來時長了幾倍的行列”,這說明革命力量的壯大。特別是小說的結尾寫到羅莎在重踏她已故愛人走過的道路時,作者滿懷勝利的信心說:“不久的將來,她一定會有重返難忘的故土的一天。”洛東江畔英雄的悲歌將唱出嶄新的日月。
作品影響
《洛東江》在朝鮮現代文學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是“卡普”結下的一個碩果。它的發表標誌著無產階級文學登上了朝鮮文學的舞台。
出版信息
《洛東江》於1927年首次發表。1945年後,朝鮮作家同盟先後出版了趙明熙的短篇小說集《洛東江》和《趙明熙詩文集》,都收錄了《洛東江》。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朝鮮現代短篇小說集》中,收錄了《洛東江》。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趙明熙詩文集》中,也收錄了《洛東江》,譯者周必忠。
作者簡介
趙明熙(1892—1942),
朝鮮小說家、詩人。
新傾向派的代表。曾赴東京留學。回國後,與
崔曙海等創立“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同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洛東江》,散文詩《被蹂躪的高麗》。還寫有詩歌《布爾什維克的春天》《十月之歌》和短篇小說《致R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