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喬納森·理貝斯曼
- 編劇:克里斯托弗·貝托里尼
- 主演:艾倫·艾克哈特,米歇爾·羅德里格茲,布麗姬·穆娜
- 製片人:傑夫瑞·切爾諾夫
- 出品公司: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 中文名:洛杉磯之戰
- 外文名:Battle:Los Angeles
- 其它譯名:全球入侵:洛杉磯之戰,異形侵略戰(香港),世界異戰(台灣)
- 出品時間:2011年
- 製片地區:美國
- 類型:動作,科幻,戰爭
- 片長:116 分鐘
- 上映時間:2011年3月11日(美國)
- 對白語言:英語/粵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1217613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錄音 | 布景師 |
---|---|---|---|---|---|---|---|---|---|---|---|---|---|
傑夫瑞·切爾諾夫 塞繆爾·迪克曼 戴維·格林布拉特 毛利·馬摩爾 尼爾·H·莫瑞茲 | 喬納森·理貝斯曼 | 克里斯蒂安·克拉克 加里·科蒂 J·麥可·海尼 Kevin O'Neil | 克里斯托弗·貝托里尼 | Lukas Ettlin | 布萊恩·泰勒 | 克里斯蒂安·華格納 | 黛布拉·贊恩 | 彼得·威納姆 | 安得烈·斯科洛尼 克里斯·L·斯佩爾曼 Tom Valentine | 桑嘉·米科維奇·海斯 | 克雷格·巴倫 埃弗雷特·伯勒爾 傑夫·坎貝爾 文森特·西雷利 布萊恩·戈德溫 | 伊莎貝爾·維納斯 | 鮑勃·基辛格 |
國內公映譯製名單 | |||||
其他配音演員 | 王肖兵、胡平智、程玉珠、賈志超、夏磊、李正翔、謝添天 、沈達威、曾丹、陸瑤蓉 | ||||
翻譯 | 周東 | 導演 | 胡平智 | 錄音 | 楊培德 |
剪輯 | 葛昌明 | 混合錄音 | 魏魯建、楊培德 | 譯製 | 上海電影譯製廠 |
角色演員介紹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資料 | |
---|---|---|
Marines Don´t Quit | Elegy | |
To Hell And Back | War Hymn | |
Shelf Life | Mobilized | |
The World Is At War | Regret | |
We Are Still Here | Arrival | |
Command And Control Center | Redemption | |
For Home, Country And Family | Evac | |
Battle: Los Angeles | The Freeway | |
Abandoning Los Angeles | The Drone | |
Battle: Los Angeles Hymn | Casualty Of War | 作曲:布瑞恩·泰勒 |
Battle: Los Angeles Main Titles | Rebalance | 發行日期:2010年01月12日 |
幕後花絮
- 為了做好身體上的準備,以及能更為專業地操作武器裝備,演員們都參加了為期三周的軍訓。
- 影片的拍攝得到了軍方的大力支持,片中有很多場景都是在加州的軍事基地完成拍攝的。
- 軍方專門為影片準備了一個顧問。他的工作就是在片場知道演員使用軍械以及明白在實戰情況下,專業軍人會怎么做。
- 不少海軍陸戰隊隊員參與到了影片的拍攝中。導演調動了加州、路易斯安那州的數支部隊。
- 沙恩·布萊克為影片最後一稿劇本出力不少,但是他並沒有在編劇一欄署名。
- 雖然影片的故事主體發生在洛杉磯,可因為稅收原因,影片在洛杉磯拍攝的鏡頭少的可憐。大部分影片實際上實在路易斯安那州拍攝的。在路易斯安那州劇組建立了一個洛杉磯街道的模型,以便還原場景。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2011年 | BMI電影電視獎 | BMI電影音樂獎 | 獲獎 | 布賴恩·泰勒 |
2011年 | 阿爾瑪獎 | 最喜愛電影演員 | 提名 | 麥可·佩納 |
最喜歡電影/戲劇女演員 | 米歇爾·羅德里格茲 |
幕後製作
發行信息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中國香港 Hong Kong | 2011年3月10日 | 新加坡 Singapore | 2011年3月17日 |
日本 Japan | 2011年4月1日 | 法國 France | 2011年3月16日 |
巴西 Brazil | 2011年3月18日 | 俄羅斯 Russia | 2011年3月11日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2011年3月24日 | 德國 Germany | 2011年4月14日 |
英國 UK | 2011年3月11日 | 義大利 Italy | 2011年4月22日 |
影片票房
影片評價
外媒評價
- 該片有一股原始的、激動人心的力量衝擊著觀眾。(《芝加哥論壇報》評)
- 這場抵禦外星人入侵大戰,你除了祝願虛擬的海軍陸戰隊英勇奮戰,凱旋而歸,幾乎得不到任何心靈上的幫助。(《洛杉磯時報》評)
- 電影就像一場電子遊戲,觀眾看著導演拿著手柄,射擊外星人。(《底特律新聞》評)
- 一場有血有肉的保衛地球大戰,故事離奇,但是,觀影者樂意接受這樣的“騙局”。(《環球郵報》評)
- 2個小時的內容,大部分表演屬於真情流露,難得的是導演摒棄了以往這種災難大片電影的個人英雄主義,團結才是王道。(《波士頓環球報》評)
- 外星人入侵地球,這個題材非常愚蠢,而對於電影中拉拉星球的破壞行為,讓人看起來極其乏味。(《紐約郵報》評)
- 這部敘事電影,內容有點異想天開。(《費城問詢報》評)
- 劇情試圖推陳出新,但弄巧成拙,最後的一決勝負結局,也是非常倉促。(《華盛頓郵報》評)
- 影片除了開頭尚可,中間到結尾,顯示出了《洛杉磯之戰》是一部多么糟糕的電影。(《紐約時報》評)
- 影片對戰鬥場面的特寫細緻入微,導演基本上完成了拍攝的使命。(《今日美國》評)
- 這部電影只能用四個字評價:荒謬!乏味!(《娛樂周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