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音樂,是指18世紀歐洲,主要是法國音樂中的一種趣味、一種風格,它並未形成一種流派,也談不上在音樂發展史上有個洛可可時期,它好像是在巴羅克音樂烏黑中的一塊領地。以法國庫普蘭的鍵盤音樂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可可音樂
- 時間:18世紀歐洲
- 屬性:法國音樂的一種趣味、一種風格
- 代表:法國庫普蘭的鍵盤音樂
來源,發展,作品,
來源
“洛可可”一詞原來是指17世紀末源於法國建築方面裝飾藝術的一種風格,這種風格不嚴格遵從法國古典主義法則,“洛可可”(rocaille)的原意為“貝殼工藝品”,用它稱呼一種風格是帶有某種程度上的貶意。
發展
它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無比輕盈、典雅的階段,線條繁雜、裝飾富麗,一直延續到1730年左右,正確地應稱為“法式風格”或稱“路易十六風格”,大約延續到1760年左右,基本上是在第一階段基礎上沿著形式上更為誇張的方向進一步細節化,主要代表人物是皮諾。這一階段所反映的洛可可風格是奇想、多變,曾受到包括伏爾泰等人在內的許多人的批評。
作品
音樂中的洛可可風格從未被嚴格地、細緻詳盡地描述過,評論家們對於多種多樣的音樂現象都借用這一詞,而其中多數用於17、18世紀的法國。作曲家庫普蘭寫了許多室內樂作品,多趨於玲瓏秀巧、裝飾華麗,深受國王路易十四的欣賞和喜愛。其特點與當時的建築式樣、裝璜藝術有相似之處,這些作品便是洛可可風格在音樂上的早期反映。法國的另外兩位作曲家達坎和拉莫在許多音樂作品中也表現了這種華麗、優美的風格,並且迅速由法國流傳到歐洲各國。在德國,亨德爾和巴赫等人的作品中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亨德爾的《彌賽亞》中的一些裝飾細膩的復調手法,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中某些變化多端的片斷、甚至在海頓和莫扎特的一些輕鬆作品中,也常流露出洛可可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