洏

洏,拼音ér,筆畫數9,四角號碼:311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D0F。

基本信息,基本字義,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基本信息

鄭碼:VGL,U:6D0F,GBK:9B98
筆畫數:9,部首:氵,漢字部件分解:氵、而,
五筆:IDMJ 倉頡:EMBL
四角號碼:311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D0F
筆順編號:441132522,筆順讀寫:捺捺橫橫撇豎折豎豎

基本字義

1.煮熟。《玉篇·水部》:“洏,不熟而煮。”
2.涕流貌。〔漣~〕形容淚流不止的樣子。《贈蔡子篤》詩:“中心孔悼,涕淚漣洏。”
3.不涼不熱的水。
詳細字義
<名>
1. 古水名 [Er River]
洏,洝也。從水,而聲。——《說文》。按,洏水,即今直隸遵化州之灤河。”
詞性變化 <形>
1. 流淚的樣子 [shedding]。如:洏洏(流淚的樣子);洏漣(漣洏。流淚的樣子)
方言集匯 
1. 粵語:ji4
2.客家話:[梅州腔] j2 [海陸豐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台灣四縣腔] ji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洏
《唐韻》《集韻》《正韻》如之切《韻會》人之切,並音而。《說文》洝也。一曰渜水也。 又連洏,流涕貌。《王粲詩》涕流連洏。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洏
洝也。一曰煑孰也。從水而聲。如之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