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
藥發木偶的基本單位為“樹”,因為它的一切活動是在一根長度為13米至15米的毛竹竿上完成的。具體製作和演出過程分為五步:制火藥(硝)、煙花及造型製作、花樹主幹製作、花樹組裝、樹立及燃放。
泰順藥發木偶是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兩方面。藥發木偶和水木偶曾一度被認為在國內早已失傳,但據泰順有關部門研究人員考證後認為,長期以來存在於泰順民間的“瓊花木偶”即為藥發木偶。它已承傳不斷幾百年,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證。
主要分布
泰順藥發木偶手工藝者主要分布在泰順縣的
大安鄉、
雅陽鎮等地,表演地以大安鄉、雅陽鎮、三魁鎮等為主。
藝術特徵
經過長期發展,藥發木偶具有如下基本特徵:一是將木偶與火藥結合製成藥發木偶,是一種具有獨特觀賞價值的民間技藝;二是藥發木偶主要在民間各大節日或其他民俗活動中演出,所以對其他民俗活動具有依存性;三是泰順的藥發木偶藝人還用傳統的方法提煉藥發木偶的必備材料——硝;四是演出內容既有《西遊記》等我國各地人民民眾耳熟能詳的劇目,也有流傳於i當地的一些劇目。
藝術現狀
由於許多民俗的淡化、娛樂形式的改變和公共安全的考慮,藥發木偶賴以生存的空間逐步縮小,加之其工藝複雜、精細,已少有新人傳承。藥發木偶製作藝人都年事已高,這一寶貴的傳統戲曲形式已到了瀕臨消亡的境地,亟待保護。
製作藝人
最具代表性的藥發木偶製作藝人分別是大安鄉的周爾祿和雅陽鎮的歐名越。
第一條發展支系:大安鄉藥發木偶的代表人物周爾祿,18歲時跟父親周明守學藝,而周明守的手藝則又師從其丈人,即大安鄉後?村王氏。相傳,大安鄉最早製作藥發木偶的是後?王姓人家,王氏遷基後?距今已有300多年。第一代手藝人是王立宦。王立宦原是製作火藥出身,據說他平時喜歡用火藥製作煙花。當時正逢泰順鄉間木偶盛行,腦筋靈活的王立宦別出心裁地剪些紙人染上五顏六色,混跡於煙花之中燃放。那一瞬間,只見煙花盛開的光焰中紙人凌空飛舞,甚是美觀。但美中不足的是紙人易燃,每放一次煙花均需重新剪做,工藝極其費時。
後來王立宦在觀察木偶戲時再受啟發,用小木料仿作小木偶頭,並在其五顏六色的紙衣上塗染耐火材料,以此替代紙人。這樣既保持了小紙人靈巧輕盈的特點,又不易燃毀,可多次反覆使用。小木偶在光焰之下五彩紛呈、栩栩如生,深受人們喜愛,一時成為鄉間逢年過節重大慶典極為盛行的娛樂項目,並由此傳承至今。不料,2004年一場無情大火使周爾祿的舅舅王貽足(王家藥發木偶第九代傳人)葬身火海。王家一脈手藝從此失傳。
大安鄉後周家的藥發木偶就是傳承於王家。王家第八代傳人王善擇之女王氏嫁給周明守為媳,當時王家藥發木偶生意極好,周明守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王家幫忙製作木偶。但老丈人對火藥的配方卻守口如瓶,所以周明守一直未能全盤掌握藥發木偶的製作。有一次,王氏從周家回娘家宿夜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父親王善擇收藏的“配方”,於是熟記於心,回到周家口授丈夫周明守,從此藥發木偶傳於周家。
第二條發展支系:雅陽鎮歐氏也是泰順藥發木偶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是歐名越。據傳,其祖父在清朝光緒年間與大安後?村王氏有生意上的往來,兩家關係也甚好,久而久之,便也學得製作藥發木偶的製作技藝。傳至歐明越為第三代,如今他的兒子也會從事這一工藝製作。
創造一方生存空間
長期以來,藥發木偶對豐富泰順人民的文化生活起過一定的作用。但如今,傳統的藥發木偶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民間的許多風俗已悄然隱退,藥發木偶的演出市場一直在縮小;一些藥發木偶的藝人年事已高,很少繼續從事此門手藝,且此項技藝收入不高,年輕人不願承傳,致使藥發木偶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狀況;公安部門禁止民間擅自製作和使用火藥,是藥發木偶在這幾年幾乎絕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這項技藝能否重獲新生最關鍵的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