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諾人

泰諾人

泰諾人(Taíno)隸屬阿拉瓦克人(Arawak),是加勒比地區主要原住民之一。在15世紀後期歐洲人到達之前,是古巴牙買加伊斯帕尼奧拉島(現在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大安的列斯群島中的波多黎各小安的列斯群島北部和巴哈馬等地最主要的居民,在那裡他們被稱為盧卡亞人(Lucayans),他們所說的泰諾語,屬於阿拉瓦克語系(Arawakan)之一。

泰諾人的祖先是從南美進入加勒比地區的。按接觸時間的不同,泰諾人被分為三類:西泰諾人(牙買加古巴大部、巴哈馬);典型泰諾人(伊斯帕尼奧拉島和波多黎各);東泰諾人(小安的列斯群島北部)。泰諾族群與小安的列斯群島南部的加勒比人存在衝突。由於殖民者的殖民屠殺,現在泰諾人和他們的文化幾乎已經絕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諾人
  • 外文名:Taino
  • :阿拉瓦克(Arawak)印第安人
  • 居住地:波多黎各和古巴的東端
簡史,名稱來源,起源,糧食和農業,殖民者屠殺泰諾人,人口下降,近代泰諾遺產,

簡史

在1492年哥倫布的船隊到達時,伊斯帕尼奧拉島(今天的多米尼加海地)有五位泰諾酋長和五塊領地,每塊領地作為貢土,由各自的大首領(酋長)執掌。埃伊地(Ayiti)(高山之地)是整個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泰諾土著名,該名字在海地克里奧爾語中一直作為對“海地”的稱呼而延用至今。
古巴大安的列斯群島中最大島嶼,原劃歸29個酋長。後來大部分原定居點變成了西班牙殖民城市,但仍保留了原來的泰諾名稱,譬如:哈瓦那巴塔瓦諾(Batabanó)、卡馬圭巴拉科阿巴亞莫等。古巴一詞來自泰諾語,其確切含義不清楚,但它可被譯為“沃土遼闊”(cubao),或“好地方”(coabana)。
波多黎各也作為世襲領地歸屬於泰諾部落酋長。在西班牙征服時,最大的泰諾人集聚區每個都可能超過了3000人。
泰諾人歷史上的鄰敵是另一起源於南美的民族-加勒比人,主要生活在小安的列斯群島。兩個族群間的關係一直是眾多學術研究的主要科題。在15世紀的大部分時期中,由於受加勒比人的侵襲,泰諾人逐慚被驅往加勒比地區東北(現今南美之外的地區)。眾多婦女遭虜掠,導致很多加勒比婦女都會講泰諾語。
西班牙天主教徒在1492年第一次抵達巴哈馬群島古巴伊斯帕尼奧拉島,而後進入波多黎各。由於首次遠征中,天主教徒沒有帶女性,因此,他們就與泰諾婦女同居,結果導致混血兒(麥士蒂索兒童)的出現。在海地,天主教徒對泰諾婦女和兒童的性侵行為也屢見不鮮。學者們認為,在古巴存在大量的麥士蒂索人(種族與文化的混合),類似情況的,還有幾個遺存止19世紀的印第安村莊。
在天主教殖民者定居後,泰諾族就成為一個滅絕的種族,主要原因是他們缺乏對傳染病免疫能力。第一次記錄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爆發的天花病疫是在1518年12月或1519年1月。將近90%的當地人死於這場瘟疫。另外,天主教徒帶來的戰爭以及殘酷奴役,還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到1548年,本地人口已降至不足500人。

名稱來源

泰諾人或泰諾文化,被一些權威機構劃歸為阿拉瓦克人的一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語族的後裔。早期人類學家丹尼爾·加里森·布林頓稱他們為“島嶼阿拉瓦克人”,該名字是阿拉瓦坎語的“木薯粉”一詞,他們的一種主食。而阿拉瓦坎語系是由遍布於加勒比地區和中、南美各地的語言所組成。
當代學者已經認識到,泰諾已進化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和文化。泰諾和阿拉瓦克常被作家、旅遊者、歷史學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交替使用。“泰諾人”僅用來指大安的列斯群島部落,或包含巴哈馬群島部落,或添加了背風群島部落,或是除波多黎各和背風部落外的所有部落。“島嶼泰諾”是指那些生活在向風群島上的部落,即加勒比地區北方部落,或居住在任何一個島嶼上的部落。
歷史、語言和人類學家都認為,泰諾一詞應是指除加勒比人外的所有泰諾/阿拉瓦克部落。人類學家或史學家從未將加勒比人與泰諾/阿拉瓦克人看著是同一種族。而語言學家則繼續爭論加勒比語是否屬於阿拉瓦坎方言克里奧爾語,或許是一種單獨的、混雜了阿拉瓦坎語的皮欽語(Pidgin)。
洛茲(Rouse)將大安的列斯群島(除古巴西端)、巴哈馬群島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島北部的所有居民都歸為泰諾人。他將泰諾人細分為三種:典型泰諾人,大多來自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共和國;西泰諾人或子泰諾人主要來自牙買加、古巴(除西端)和巴哈馬群島;東泰諾人則是從維京群島遷至蒙特塞拉特島的。

起源

關於西印度群島土著民的起源有兩種理論。
  • 其中之一提出,泰諾人的祖先來自亞馬遜盆地中部,並且與雅諾馬馬人有關。這是通過語言、文化和陶瓷等證據來證明的。他們先是遷到北部海岸的奧里諾科河谷。從那裡,經今天的蓋亞那委內瑞拉進入特立尼達島,抵達西印度群島,然後再沿小安的列斯群島到達古巴巴哈馬群島。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包括這些人在奧里諾科河谷的古文化遺蹟以及他們的亞馬遜盆地語言。
  • 另一種稱為“環加勒比海”的理論爭稱,泰諾人的祖先源自哥倫比亞安第斯地區。提出這一概念的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海恩斯·斯圖爾特”(Julian H. Steward),表明了從安第斯山脈到西印度群島的遷移過程以及向中美洲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南美亞馬遜盆地的並行遷移過程。
作為史實的泰諾文化據信在西印度群島已高度發達。泰諾人創作的故事說,他們出自現今伊斯帕尼奧拉島上一座聖山的山洞中。在波多黎各,21世紀的研究顯示,極高比例的人群都帶有美洲印第安人線粒體基因組(MtDNA)。而在發現的兩個主要單倍型基因中,有一個在泰諾祖先組中並不存在,因此,其他美洲印第安人也是泰諾人基因祖先之一。

糧食和農業

木薯(尤卡),是泰諾族的主要作物。
泰諾人的主食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因西印度群島從無原生大型動物,因此,他們捕捉和食用小型動物,如硬毛鼠及其他哺乳動物蚯蚓蜥蜴海龜鳥類。他們用漁叉抓海牛,使用網、叉、毒、或釣鉤來捕魚;利用馴化的鳥來誘捕野生鸚鵡,從樹上和其他植物中抓鬣蜥。泰諾人還飼養動物以長期食用:魚和海龜分別被養在堰池裡,硬毛鼠和則被關進畜欄中。
由於該地區缺乏較大規模的狩獵活動,泰諾人都成為了技藝嫻熟的漁民。其中一種捕魚技術就是雷莫拉(鮣魚)釣,即用魚線將鮣魚系在獨木舟,等待鮣魚將自身吸附到另一條更大的魚身上,甚至是海龜身上。一旦吸到,男人們就會跳入水中,將它們捕撈上來。泰諾人使用的另一種捕魚方法是,將切碎的番瀉葉(senna)灌木根莖拋到附近的小溪或河流中,一旦魚吃下這種餌食,就會被麻醉很長時間,漁民就可抓獲它們。這種毒並不妨礙魚的食用性。大部分泰諾族男孩還常在淺水和紅樹林中採拾貽貝牡蠣
在波多黎各、伊斯帕尼奧拉島和牙買加等較開化的島嶼上,泰諾群體更多地依賴物於農業。重要的塊根作物地,如作為主食的木薯,事先通過堆土(Conucos)改善土壤排水和肥力,並延緩侵蝕,使作物能更長時間地儲存在地下。不太重要的作物耕地,如玉米地,只是通過簡單地刀耕火種方式進行清理。通常情況下,Conucos高3英尺,周長九英尺,排列成行。主要塊根作物是尤卡/木薯、一種栽培的可食用木本灌木和澱粉塊根,使用一種木製鋤頭“Coa”來種植。婦女們加工處理各種有毒木薯,通過壓榨擠出毒汁,再將根塊磨粉後烤成麵包。甘薯(紅薯)是接下來另一種重要的塊根作物。
而南美大陸上的做法相反,他們並不將玉米磨粉烤麵包,而是直接將玉米棒煮熟後吃掉。在大陸,玉米面包發霉的速度較西印度群島高濕環境下的木薯麵包更快。泰諾人還栽種南瓜豆類辣椒花生鳳梨菸草葫蘆(西印度南瓜)並在屋子周圍種植棉花。其他水果和蔬菜如:棕櫚果番石榴澤米(Zamia)根等均采自野外。

殖民者屠殺泰諾人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和他的船員登上了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小島上,這是泰諾人遇到的首批天主教徒。哥倫布描述泰諾人身材高大、體格勻稱,性格善良、高尚。
哥倫布曾寫道:
他們與我們進行了交換,把他們最好的東西給了我們,...他們取悅我們...他們非常溫和,沒有惡意;既不殺戮也不偷盜...殿下可以相信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人...他們愛鄰居如自己,有這個世界上最甜美的語辭,並且很溫順、很開朗。
當時,泰諾人的鄰居有古巴西端的“瓜納哈塔貝人”(Guanahatabeys)、小安的列斯群島中瓜德羅普格瑞那達的“島嶼加勒比人”、佛羅里達的“蒂穆誇人”(Timacua)和“艾斯(Ais)部落”。泰諾人原稱的瓜納哈尼(Guanahaní),被哥倫布改名為“聖薩爾瓦多”(西班牙語為“神聖救世主”),而哥倫布對泰諾人“印第安人”的稱呼,現已涵蓋西半球所有的原住民。有一群泰諾人曾陪同哥倫布乘船返回了西班牙
在哥倫布第二次航行時,他開始要求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泰諾人向他進貢。根據柯克派屈克·塞爾的描敘,每個超過14歲的成年人按規定必須每三月交納一隻足金鷹鈴(hawks bell),金鈴不夠時,代以25磅棉紗。一旦收不到這些貢賦,天主教徒會砍斷泰諾人的手,並扣住他們直至血流盡而死。這些殘忍的做法激起了泰諾人對天主教徒很多次的抵抗,這些抵抗活動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則沒有。
1511年,波多黎各的阿圭巴納二世、阿拉西博(Arasibo)等幾大酋長與加勒比人結盟,試圖推翻天主教徒。但起義遭到胡安·龐塞·德萊昂總督的西班牙軍隊鎮壓。泰諾酋長哈土依(Hatuey)帶領400名當地人從伊斯帕尼奧拉島逃到了古巴,並與古巴當地人聯合到一起。1512年2月2日他被天主教會燒死在火刑柱上。
1520年,一名叫恩里基(Enriquillo)的泰諾酋長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發動了3000多名泰諾人,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暴動。迫使西班牙皇室政府賜予了這些泰諾人土地和特許令。儘管該地區存在小規模的天主教軍事力量。但他們經常通過外交單位,或在強大的本土盟友幫助下,控制了大部分地區。為換取季節性薪水及宗教和語言教育,泰諾人被要求為天主教徒和印第安土地擁有者工作,這種強迫勞動制度是監護征賦制的內容之一。

人口下降

在泰諾人最稠密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上,早期人口估計約在10萬至100萬之間,而牙買加波多黎各最大人口估計數為60萬。西班牙神父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當時生活在多米尼加共和國)曾在1561年的多卷《印第安人歷史》中寫道:
當我在1508年到達時,該島上包括印第安人在內,所居住人口只有6萬人,然而從1494年至1508年間,已有超過三百萬的人死於戰爭、奴役和採礦,將來會有人相信這一切嗎?
現今的研究人員懷疑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誇大了1508年前的泰諾人口水平。如,安德森·科爾多瓦估計該島最高居住人數為50萬。所有的泰諾人口估計也只在幾十萬到800萬之間。他們對舊大陸的疾病,尤其是天花沒有抵抗力。監護征賦制給很多泰諾人帶來在農場和礦井中的工作,以換取西班牙人的保護、教育和季節性報酬。
在尋找黃金和其他礦產的幌子下,很多天主教徒利用所控制的印第安幫手(Anaborios)及西班牙監護者在當地的優勢,大量竊取原住民的土地和財產。在查理五世皇帝廢除農奴制的“監護征賦制”之前,泰諾人進行了長時間反抗印第安及西班牙壓迫者的武裝抗爭。
在三十年中,有80%-90%的泰諾人死去。由於島上天主教徒人數激增,對食物的需求更高。泰諾人被要求種植西班牙人所需的作物,但一些泰諾人拒絕種植或收割莊稼,使天主教徒奴役異教徒的希望遭破滅。在1495年和1496年,食品供應變得更加不足,5萬多人死於嚴重的饑荒。
歷史學家認為,對泰諾人而言,傳染病爆發造成的人口減少比任何戰爭或直接攻擊更嚴重。在1507年他們的人數已縮減至6萬人。學者們認為傳染病天花流感麻疹斑疹傷寒)是導致原住民人口下降的最直接原因。

近代泰諾遺產

有很多人,特別是在島嶼和美國大陸上的波多黎各和多米尼加人,被認為是泰諾人的後裔。但“活著的泰諾人”這一概念被證明是有爭議的,該種族及它的社會早就已被宣布滅絕。
一些學者,如波多黎各大學的民族志學者“賈利勒·蘇德·巴迪洛”(Jalil Sued Badillo)斷言,西班牙官方檔案中紀錄了泰諾人消失的說法。因此,現今沒有活著的純種泰諾人,但倖存者是有後代的,並與其它的族群通婚。最近的研究指出,在波多黎各和多米尼加共和國混血兒的比例極高。
多米尼加歷史學家“弗蘭克·莫亞·龐斯”(Frank Moya Pons)記錄了西班牙殖民者與泰諾婦女通婚。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中的一些混血後代又與非洲人通婚,創造三種族的克里奧文化。
1514年的人口普查記錄顯示,有40%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的西班牙男性娶了泰諾族妻子。民族志學家“林恩·奎塔”(Lynne Guitar)寫道,早在16世紀的西班牙檔案中泰諾人就被宣布滅絕但在隨後的幾年中,個別泰諾當地人又時常出現在遺囑和法律記錄中。
人類學及考古學家“佩德羅·費伯”(Pedro J. Ferbel Azacarate )博士寫道,泰諾人和非洲人生活在孤立的“栗色區”(逃亡黑奴的避居區),利用他們所具備的野外生存能力,後逐慚演變成主要受泰諾文化影響的農村居民。費伯的檔案反映,即使在當代多米尼加農村仍保留有泰諾語的特點及農藝、捕魚、飲食方式、醫術技術、建築、口述歷史和宗教觀念等。然而,這些文化特質往往被城市居民視為落後而瞧不起。
“這真是太令人驚訝了,有這么多的泰諾傳統、習俗和慣例一直在繼續,”大衛·辛特龍(David Cintrón)在他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泰諾復興運動》中寫道,“我們只是想當然地認為這些都是波多黎各或古巴的傳統,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是泰諾族自己的東西。
2002年在波多黎各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超過61%的人口擁有美洲印第安人線粒體基因組(MtDNA)。另外的研究表明其範圍更廣。
波多黎各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胡安·卡洛斯·馬丁內斯(Juan Carlos Martínez),在對自己的線粒體基因組研究後說:“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土著血統的遺傳基因肯定不低,甚至有可能比來自其它二個種族(高加索人種尼格羅人種)的遺傳更高”。
平均而言,波多黎各人約有10-15%的美洲原住民線粒體基因組,其中大部分來源於泰諾族;它以單段基因混合在基因組中,在幾百年前就完成了種族間基因段的連結組合。單倍型A和C基因的發現,說明泰諾印第安人的祖先不止一種,因為,他們的祖先-雅諾馬馬人並不擁有單倍型A基因。
一些旨在促進泰諾文化的遺產團體,如“雅提博尼庫泰諾部落玻瑞肯族(the Jatibonicu Taíno Tribal Nation of Borikén)”(1970年)、“西印度群島泰諾民族”(1993年)、“泰諾人聯盟”(1998年)等紛紛成立,但這些團體能否完全代表泰諾文化,存在爭議。據稱一些泰諾團體“採用”了其他民族的傳統。在加勒比海群島,泰諾文化的許多方面都已失傳或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與西班牙和非洲文化混雜。波多黎各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和古巴東部聲稱自己是本土血統的人,一直在努力維繫著與歷史身份相連線的文化。
多米尼加教育家安東尼奧·德·莫亞,在1993年寫道,“(印第安人)大屠殺是我們歷史的大謊言......多米尼加泰諾人在與歐洲人接觸後的500年來仍繼續活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