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經石峪

泰山經石峪

泰山經石峪石刻,在山東泰山斗母宮東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隸書《金剛經》,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石”。故俗稱“曬經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山經石峪
  • 地處:泰山
簡介,賞析,評價,地圖信息,

簡介

一片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是現存摩崖石刻中規模空前的巨製。清楊守敬說:“北齊《泰山經石峪》以徑尺之大書,如作小楷,紆徐容與,絕無劍拔弩張之跡,擘窠大書,此為極則。”清人馮雲鵬在《金石索》中盛讚:“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用筆安詳從容,風神淡泊雍榮大度,結體奇特斜倚相生,充滿個性。被尊“大字鼻祖”和“榜書之宗”。
泰山經石峪泰山經石峪

賞析

在斗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清人馮雲鵬在《金石索》中盛讚:“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王克煜認為,泰山經石峪石刻、天貺殿壁畫、岱頂唐摩崖,可稱為"泰山三瑰寶"。
人不於一佛二人不於一佛二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原刻於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塊平整山石上,藏於水下約千年,後經泉水改道,才暴露出來。
刻石無年月和書刻者姓名可考,何人所作,至今尚無定論。明王世貞認為,“傳王右軍書,非也,然筆力古勁,非唐人不能作”。明孫克宏《古今石刻碑貼目》則稱:“今考其筆法,與鄒縣北齊韋子琛刻經同出一手,其亦為韋氏無疑。”
後人又有推測為王子椿所書。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記載: “北齊武平時,梁父令王子椿好內典,嘗於徂徠刻石經二,並勒諸佛名,字跡瑰異,與其如出一手。是經當亦子椿所作也。”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則作北齊天保間(公元550--559)人所作。1989年《書法》第二期載王恩禮、賴非撰《鐵山(石頌)的初步考察與研究》認為,此刻與鄒縣鐵山摩崖經刻如出一人之手,字徑、書體、風格極為一致,由此斷定為東嶺僧安道壹所書。以上諸說皆無定論,察其筆勢風格大多認為北齊人書。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多有一些不常見的俗字,其中“萬” 、“無”二字,竟與現行通用的簡化字相同。這封於研究我國書體的歷史演變和書法藝術成就,具有相當重要的價格。

評價

清包世臣:《泰山經石峪》大字,與焦山《瘞鶴銘》相近,而淵穆時或過之。(《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北魏書,《經石峪》大字、《雲峰山五言》、《鄭文公碑》、《刁惠公志》為一種,皆出《乙瑛》,有雲鶴海鷗之態。(《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經石峪》為榜書之宗。(《廣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榜書亦分方筆圓筆,亦導源於锺、衛者也。《經石峪》圓筆也,《白駒谷》方筆也。然自以《經石峪》為第一,其筆意略同《鄭文公》,草情篆韻,無所不備,雄渾古穆,得之榜書,較《觀海詩》尤難也。
作榜書須筆墨雍容,以安靜簡穆為上,雄深雅健次之。觀《經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圓通,有天下而不與,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氣韻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絕,豈暇為金剛努目邪?(《廣藝舟雙楫》)

地圖信息

地址:泰安市泰山區紅門路北首泰山風景名勝區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