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泰山日出
- 作者:徐志摩
- 出版時間:1923年9月
- 來源:《小說月報》
徐志摩簡介,原文,賞析,教學參考,
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原文
我們在泰山頂上看出太陽。在航過海的人,看太陽從地平線下爬上來,本不是奇事;而且我個人是曾飽飫過紅 海與印度洋無比的日彩的。但 在高山頂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頂上,我們無饜的好奇心,當然盼望一種特異的境界,與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初起時,天還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鐵青,東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舊詞形容——一體莽莽蒼蒼的。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時約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覽時,我不由得大聲地狂叫——因為眼前只是一個見所未見的境界。原來昨夜整夜暴風的工程,卻砌成一座普遍的雲海。除了日觀峰與我們所在的玉皇頂以外,東西南北只是平鋪著瀰漫的雲氣,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的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那時候在這茫茫的雲海中,我獨自站在霧靄溟濛的小島上,發生了奇異的幻想——
我的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人披著散發,長發在風裡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颯颯的在飄蕩。這巨人豎立在大地的頂尖上,仰面向著東方,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互動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的。
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
東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麼?
東方有的是瑰麗榮華的色彩,東方有的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出現了,到了,在這裡了……
一方的異彩,揭去了滿天的睡意,喚醒了四隅的明霞——
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
雲海也活了;眠熟了的獸形濤瀾,又回復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的向著我們。朝露染青的饅形小島沖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盪著這生命的浮礁,似在報告光明與歡欣之臨蒞……
歌唱呀,讚美呀,這是東方之復活,這是光明的勝利……
散發禱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橫亘在無邊的雲海上,已經漸漸的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
現在他雄渾的頌美的歌聲,也已在霞采變幻中,普徹了四方八隅……
聽呀,這普徹的歡聲;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這是我此時回憶泰山日出時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爾來華的頌詞。
賞析
有才華的作家跟一般的作者相比,就是有點不一樣,那怕是應命而作,那怕是匆促成章,也總會顯露出一些天才的麟爪來。 詩人以他才華橫溢的想像和語言,描繪了一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
我的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人披著散發,
長發在風裡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颯颯的在飄蕩。這巨人豎立在大地的頂尖上,仰面向著
東方,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喚;在崇拜,在祈禱,
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互動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的。
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
東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麼?
東方有的是瑰麗榮華的色彩,東方有的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出現了,到了,在這裡了……
這裡的想像和構圖都是不同凡響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寫的只是泰山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歡迎泰戈爾來華只在結尾提到。詩人的瀟灑,詩人的才華都體現在這裡:徐志摩並不把為泰戈爾來華寫頌詞的大事,當作一項精神負擔,照樣遊山玩水,樂而忘返。他不想為文苦吟,而是興之所至,全憑靈感。但他能把切身的經驗感受調動起來,融入一種更有意味和張力的藝術創造,即使偷懶取巧,也表現出偷懶取巧的才氣,不失基本的藝術魅力和奇思妙筆。
正因為此,這篇《泰山日出》仍比一般平庸的頌詞要高明十倍。這不僅體現在作者筆筆緊扣泰山日出的奇偉景觀,卻又每筆都蘊含著歡迎泰戈爾的情思與讚美方面;而且反映在獨特的個人經驗與普遍情感的融合方面。特別是前面長風散發的禱祝巨人的描寫,以及臨結尾時寫這巨人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叫人產生許多想像和聯想,最能體現徐志摩的才情和創造性。
然而,這究竟是匆促成篇之作,詩人的才氣也未能遮掩藝術上的粗糙。首先是這篇文章的文體感不強,前面一大段是散文的文筆,是細緻的經驗與感受的實寫,而後面的文字語氣則明顯是散文詩的,是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這兩種文筆雖然各自都很美,但放在一起則很不和諧。本來,傳統的、經驗的文體感不強也不要緊,偉大的作家往往是新文體的創造家,只要自成一體,具有自身氣脈、神韻的貫通和完整性。藝術創格是好事。但問題在於這篇《泰山日出》恰恰氣韻上前後不夠貫通,沒有渾融境界,不能自成一格。藝術創造畢竟不是一種可以矜才使氣的工作,它需要的不僅是才華,還有全神貫注的精神投入和艱苦的藝術經營。完美的作品,總是才華與自覺藝術經營的平衡。
教學參考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整體感知課文。
2、 精研課文,體會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像的奇幻,詞采的華燦以及作者詩化靈動的文辭。
3、 理解、體驗作者於字裡行間浸透的一種給人以新的、生機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 教學重難點:
2、 難點:文章所浸透的詩化的靈動的美。
三、 教具準備:投影儀、有關日出的圖片
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
五、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日出的景觀是壯美的,許多人會讚美它,描繪它,形容它,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卻不知道該怎樣下筆,心頭一片茫然。徐志摩的這篇散文只選取泰山日出的一個短暫場面,卻在它的妙筆生花下,整個日出景象被描繪得絢爛多彩,變幻無窮,使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2、 課前預習(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3、 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飽飫(yù) 無饜(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霧靄(ǎi) 溟蒙(míng) 颯颯(sà) 祈禱(qídǎo) 層累(lěi) 蜿蜒(wānyán) 馳騁(chíchěng) 濤瀾(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無垠(yín)橫亘(gèn) 消翳(yì) 濤瀾(lan)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 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 研究政治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 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5年赴歐洲、 遊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 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 、印諸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 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 機墜身亡。
5、 釋題:本文選自《巴黎的鱗爪》。
作為東方文學的泰斗,泰戈爾不僅有“天竺聖人”之譽,還是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世界性詩人。在他一九二四年來華訪問前夕,“泰戈爾熱”已來勢洶湧。徐志摩以“泰山日出”來隱喻泰戈爾的文學創作和來華訪問,表達中國詩人對泰戈爾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個卓越的比喻。這是何等傾心的盼望、何等熱烈的迎候,何等輝煌的蒞臨!詩人以他才華橫溢的想像和語言,描繪了一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
6、 再次品讀課文,學生齊讀。
7、 互動學習:
互動1:同樣是描寫日出,試比較劉白羽與徐志摩所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兩人所描寫的最生動之處。(明確:劉白羽:見課本第4頁)
好處1:太陽本來是有固定形狀的,劉卻以液態(沸騰)來形容,顯得特別新穎,劉白羽式的創造。
好處2:劉白羽選擇了一系列富於動感和力度的動詞來表現日出的強大力量(矗起、閃、拋濺、上沖、迸射、衝破、飛躍等)動感力度較強的詞表現日出一剎那的巨大氣勢和力量,極其雄壯、瑰麗、真的是氣象萬千。
好處3:“光明的白晝由夜空中迸射出來的一剎那”,這裡夾雜了作者獨特的感受,晨光與黑夜的交替是即將過去的世界與即將到來的世界的交替,這裡作者聯想到的是新中國的瑰麗景象,同時雙關。
(徐志摩:見課本第10頁)
好處:傳神地刻畫了對日出的企盼、渴望,對初升之時跳動狀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喚,在催促,在目不轉睛地注視,在協助太陽完成這一偉大的誕生。
說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找出屠格涅夫關於日出的精采描寫,比較三者之間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見課本第2頁)
好處:此比喻句把對耀眼亮色(光線)的敏銳,精緻的感受描寫了出來(色彩描繪的很精緻);另外在情緒上將作者的主觀感受與客觀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躍,旭日初升的清麗,清晨的寧靜化作了“肅穆的歡悅”。傳神,精緻。
互動2:認真品讀全文我們會發現本文並沒有完全寫日出的景象,它其實是表現作者對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哪些描寫表現了這種渴望?(明確:見課本第9第10頁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雙關語,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會的光明。光明(即東方)在文中反覆出現,特別是字裡行間洋溢的熱烈情感,使人感到這一不僅僅是自然意義的光明。作者面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並不消極頹廢,而是積極地呼喚迎接光明的到來。文章中如“光明”“復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現“五四”精神。作者誇張的歡樂就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歡呼和禮讚。文章中的悲喜互動,也表明光明來之不易,它經歷了漫長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衝破了重重的障礙,也得以覺醒,這艱難的獲得讓作者悲喜互動。
互動3:本文作者除了對日出進行了精彩的描寫,還著重寫了日出前的雲海,結合“閱讀練習探究”第 二題,說說幾位作家對雲海描寫的精妙之處。(明確:見課本第8、9、11頁)
海涅:比作洪水泛濫的平原中露出的乾的土壤。
姚鼐:比作數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綿羊(溫順、恬靜)
日出後:獸形波瀾(靈動、活潑、生機無限)
互動4: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動人外,文章華麗的詞藻,優美的語言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細品味文中節奏感強,意蘊豐富的句子。(明確:見課後題“詞語品味積累”)
文章語言:1)新穎的搭配(生動、傳神)
2)根據字義臨時造詞(新鮮、典雅)
互動5:比較劉白羽和徐志摩寫法的異同。【明確:劉白羽:把景象寫透了,才激動起來,慢慢誘導讀者激動,避免讀者跟不上趟而無動於衷(層層烘托、步步蓄勢,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後,終於推出了雄偉無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於調動讀者情緒和作者同步發展,循序漸進。徐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情緒來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讀者的驚異,以戲劇性的懸念,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剛開始漫不經心,懶洋洋,筆鋒一轉“果然”讀者的情緒還沒跟上“我不由得打聲狂叫”引起讀者的驚異的作者激動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驚人,很令人震撼,寫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為主導。
劉白羽:1)描寫角度新
2)立意深遠
3)表現手法巧妙
徐志摩:辭藻華麗、立意新奇、色調絢爛、富有音樂性。
9、小結全文:
文章通過詩話的語言,神奇的想像,將個人的內心靈思和對風景的體驗幻作祝禱的巨人,熱情的讚頌了他對東方文明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