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戲劇

泰國戲劇

泰國古戲,又稱德南萬戲,大約出現於15世紀末期,源於印度被稱作“迦陀甲俐”的演出。到那萊王時期(1656~1688),首府阿瑜他耶已有不少文學作品,其中包括劇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國戲劇
  • 外文名:Thai Theatre
  • 屬於泰國古戲
  • 又稱:德南萬戲
  • 出現於:15世紀末期
簡介,歷史沿襲,相關信息,

簡介

Thai Theatre
波隆摩谷王時期(1732~1767)是泰國古典戲劇的全盛時代,演出形式有皮影木偶戲、德南萬戲等。
德南萬戲後來發展演變為“孔”,即泰國啞劇。主要演員均帶面具,只以舞蹈動作和表情表現劇情,另有唱和對白的人。戲劇在當時分為3種:即民間戲“洛坤差德里”、民間戲“洛坤諾”(即外洛坤)、宮廷戲“洛坤乃”(即內洛坤)。劇目有《瑪諾拉》、《伊瑙》、《溫那魯特》等。

歷史沿襲

古典戲劇的復興始自吞武里王(1767~1782),到了曼谷王朝二世王(1809~1824)時,阿瑜他耶時期的主要戲劇得到了較全面的提煉加工,重又興盛起來。五世王時期(1868~1910),更進一步發展,把洛坤乃推廣到民眾中。到了六世王時期(1910~1925),在推廣古典戲劇的同時創立和發展了現代戲劇。這時期可以說是泰國戲劇的興盛時代,六世王翻譯和改編了不少英文、法文和梵文劇本,主要有《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欽差大臣》、《莎維德麗》、《沙恭達羅》等名篇,創作有話劇《戰士的心》、《帕鑾》等,他還親自參加演出。納拉貼巴攀蓬親王(1861~1931)是曼谷王朝六世王時期的歷史學家、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立了泰國歌劇並設“巴拉莫泰劇團”,親自為該劇團編寫劇本。主要劇目有《妙令克樂發》(改編自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帕羅》、《蓋通》、《緬甸大王朝》、《帕卡儂的娘那迦》等。

相關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泰國戲劇不景氣,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於西方電影大量湧進,除官方藝術機構主辦的古典舞劇仍然保留外,民間歌劇、話劇劇團大都解散,只有地方上的洛坤差德里還保持著微弱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