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勒規則
- 外文名:Taylor rule
- 性質:規則
- 是常用的:簡單貨幣政策規則之一
產生背景,泰勒規則分析,
產生背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基本上接受了貨幣主義的“單一規則” ,把確定貨幣供應量作為對經濟進行巨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美國巨觀經濟調控領域發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就是預算平衡案被通過。在新的財政運作框架下,聯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過擴大開支、減少稅收等傳統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財政政策對經濟實施巨觀調控的作用。這樣,貨幣政策就成為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的主要工具。面對新的局面,美聯儲決定放棄實行了十餘年的以調控貨幣供應量來調控經濟運行的貨幣政策規則,而以調整實際利率作為對經濟實施巨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就是現在美國金融界的“泰勒規則”
泰勒規則分析
假定N是通貨膨脹率,N*是通貨膨脹的目標,i是名義利率,i*是名義目標利率。從中期來看,i與N是聯繫在一起的,如果真實利率給定,那么名義利率和通貨膨脹在中期是one for one的對應關係。假定U是失業率,U*是自然失業率。
泰勒認為,中央銀行應該遵循以下的規則:a和b是正的係數。
上式的含義:
(2)如果通貨膨脹高於目標值(N>N*),那么中央銀行應該將名義利率設定為高過i。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將導致失業增加,失業增加將反過來導致通貨膨脹下降。
係數a表示央行對失業和通貨膨脹關心程度的不同。a越高,中央銀行面對通貨膨脹就會增加越高的利率,通貨膨脹下降速度將更快,經濟放慢的速度也會變快。
(3)如果失業率高於自然率(U>U*),央行應該降低名義利率。名義利率下降將導致失業率下降。係數b反映央行對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關心程度的不同。b越高,央行就越會偏離通貨膨脹目標來保證失業率在自然率附近。
泰勒認為沒有必要刻板的遵守這個規則。當發生嚴重的外來衝擊時,貨幣政策不必拘泥於這個公式。但是,他強調這個規則提供了一個貨幣政策的思路:選擇一個通貨膨脹目標,不僅考慮到當前的通貨膨脹,而且也考慮失業的情況。
研究發現,美國和德國的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並不考慮泰勒規則。但是這個規則很好的描述了它們在過去15-20年間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