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惠山泥人)

泥塑(惠山泥人)

泥塑(惠山泥人),江蘇省無錫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惠山泥人是一種產於無錫惠北的彩色泥塑人像,它創始於明代,發達於清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惠山泥人分粗貨與細貨兩類,其造型簡練飽滿、線條流暢明快、色彩鮮艷奪目、構思巧妙細緻,作品多為兒童玩具和擺設陳品,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手捏戲文》《大阿福》等。

2006年5月20日,泥塑(惠山泥人)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泥塑(惠山泥人)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江蘇省無錫市
  • 遺產編號:Ⅶ-47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特徵,色彩筆法,紋樣裝飾,製作工序,粗貨工序,細貨工序,題材作品,主要題材,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無錫惠山泥人的製作始於明末,《古今圖書集成》中就有明代末期惠山人販賣泥人的記述。早期的惠山泥人造型大致有神佛、人像和各種動物。前者多是民間寓意吉祥的傳統神祗,多用於供奉;後者作為兒童玩具,又稱“耍貨”。由於採用模具印坯,彩色明快,粗獷略帶誇張,這類泥人又被稱為粗貨,其售賣對象主要是城鄉間的兒童和農民。
自明中葉至清,崑腔戲流行於無錫。清代早中期,徽班、京班等經常在無錫地區演出。與此同時,民間“草台班”在農閒季節演出鄉土小戲也很頻繁。而每逢香期、蠶汛、廟會及祠堂修續家譜期間,種種演出活動更加活躍。惠山地處城鄉結合處,自古多寺廟、祠堂,而且較大的寺廟和祠堂都有用於酬神或祭祖演出的戲台。戲劇演出為從事泥人生產的惠山民間藝人提供了觀摩機會。由此在泥耍貨的早期產品中,出現了高度不超過10厘米的、以單片模具製作的“小戲文”,因泥人分插在泥板上,故稱“小板戲”。
隨著崑曲和京劇藝術興起,惠山泥人的發展也進入了成熟期,以表現京昆戲劇人物形象為主的“手捏戲文”誕生了。它以手捏為主的方法來塑造藝術形象,因為開始時多以戲曲中的情節人物為題材,也表現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故名“手捏戲文”。相比於用簡單模具製作的“粗貨”泥人,這種以捏為主調,造型生動自然,色彩富麗悅目,裝飾精緻講究的手捏戲文則稱為“細貨”。
泥塑(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清乾隆年間,出現了袁、蔣、朱、錢氏等專業性的小作坊,進行季節性的生產。至清鹹豐年間,惠山泥人生產開始興盛,錢萬豐、蔣萬盛、章萬豐、胡萬盛、周坤記等幾家較大的專業店鋪相繼開業。此後,由於泥人的逐年旺銷,作坊不斷增多,規模也日益擴大,泥人生產也由原來的副業、半副業性質轉為常年性生產,並形成了一個行業。
太平天國運動後,隨著無錫當地工商業的迅速發展,水陸碼頭客商雲集,惠山泥人市場擴大,特別是城市市場的擴大而需求增加,各地區和各種傳統民間藝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為惠山泥人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加上惠山泥人本身已具備較高藝術水平和紮實的民間基礎,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裡,惠山泥人發展到歷史上最為興盛的時期。
從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戰亂頻繁,人民生活動盪不安,泥人藝術遭受了嚴重摧殘。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惠山泥人作坊的相繼倒閉和藝人的失業。抗戰勝利後,惠山泥人的生產雖然有所恢復,但已失去了原有的淳樸之美,表現內容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惠山泥人歷史充滿了血和淚的印記。
中國解放後,惠山泥人重新煥發了青春,無論在藝人的政治思想、經濟生活上,還是在內容和表現技術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各方面的優點,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文化特徵

造型特徵

惠山泥人粗貨特點:由於粗貨多用單片模或雙方模印製而成,藝人在造型時,為了便於脫模而讓作品變得圓渾,塊面平衡過渡,並以高浮雕的手法來表現作品的輪廓起伏。這樣既可以適應印坯製作,又可以保證彩繪的起筆順暢。惠山泥人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後背是平淡的弧形,沒有任何造型。因此造型簡練誇張,頭大身短、方盤大臉、口鼻方正,具有渾厚樸質、穩定端壯的藝術特徵。
惠山泥人細貨特點:手捏戲文多來自民間技藝,在世代傳承中,自然而然地從社會習俗、民間審美中吸取營養,營構了自身的語言程式,形成了傳統的特定樣式。首先是造型精緻化的趨向。江南富庶,相對其他地區而言,生活方式更為精緻,民間工藝順應生活時尚,往往精美細巧。手捏戲文採用精緻藝術語言,無論捏塑、彩繪,都精工細作,具有玲瓏俊秀的特點。其次是造型的模式語言,惠山泥人人物塑造遵循“大寫實、小誇張”原則,一般頭大身小,頭與身材的比例適度變化,變更為五至五個半頭的藝術尺度,這種縮小比例的造型手段強調了泥人的分量,使之不覺矮小,反而更加有勁。尤其是在其早期的作品中,這種藝術尺度散發出古樸典雅的氣質。惠山泥人對不同類型的人物造型塑造也創造了角色化的語言,如“將軍肚、美女腰、小兒腿、老人背”,如仕女造型要“楊柳腰、鵝蛋臉、懸膽鼻、菱角嘴、丹鳳眼、柳葉眉”。
泥塑(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色彩筆法

惠山泥人粗貨的彩繪用色鮮艷明快,勾描粗獷寫意,其彩繪用色不多,以濃艷的原色為主,過渡色較少,有時還雜以金、銀色,以增強視覺衝擊力,且常用主觀色彩,如牛的彩繪不僅用青色,還用赤、白、黑、黃等非寫實性色彩,使牛既五彩繽紛又蘊含“五行五色”“五穀豐登”的寓意。勾描則有兩種,一是粗筆揮掃、基本到位、求其大概;一種是細筆精描、細緻刻畫,細筆簡單而不複雜,細緻是指每一筆觸都按事先的設計精加工。
惠山泥人手捏戲文有“三分塑、七分彩”一說,其彩繪要滿足“新、清、齊、爆”,即色彩要新鮮、明亮、乾淨、爽快,“紅得艷、綠得嬌、黃得鮮、藍得純、白得淨”。由於泥人體積不大,色彩上多採用正綠、雲青、大紅、金黃等純度高的原色和強烈的對比色。一般取材於京劇的作品色彩較為富麗,崑曲題材作品的色彩比較柔和,“大文座”和“武文戲”則較為熱烈。過渡色的運用是手捏戲文的一大特色,一筆落坯,分出濃淡深淺。細貨勾描的筆法整齊細緻、一絲不苟,要求做到“直線要直、曲線要活、線界要清晰”。人物的“開相”(畫臉)有獨妙的技法,“鬚眉口眼發”“男女老幼小”“喜怒哀樂憂”“忠奸善惡醜”都有特定的描畫套路。

紋樣裝飾

紋樣多用於惠山泥人細貨,手捏戲文的圖案紋樣富於變化、疏密得當,富有傳統性、裝飾性,華美明快中折射出民間氣息。惠山泥人的紋樣也有相對固定的程式,如有身份的老者服飾用“長腳壽”“團壽”“梅竹”圖案,美女為“草花”“芙蓉花”“點點花”“蟹瓜菊”“蝙蝠花”,仙佛為“雲錦花”“小浪花”“五色雲”,孩童為“團球花”“百結”等。惠山泥人注重大效果與細部的協調,色塊與圖案循“遠看顏色近看花”的原則,使之遠觀近察都有看頭。其衣衫式樣也十分講究,圖案與人物的身份、個性相吻合,如關公、包公、曹操,分別穿綠、黑、紅的蟒袍,五虎將則分別為綠、白、黑、紅、黃的長靠錯。
泥塑(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妝鑾是惠山泥人細貨的一種裝飾工藝,即採用泥料以外的天然材料製作各種道具、飾物。人物的鬚髮、衣衫等,通常使用綢絹布紙、絲毛麻棉、竹木料珠、鐵絲鋁片等材料,根據它們的質地形態,製成尺度合式的槍械、旗靠、鬚髮頭飾、杯盤桌椅等,將其裝、插、捆、粘在作品預留的部位(有的還在泥坯成型時預先插入銅絲、竹片或留有小洞和溝槽,以便裝接牢固),解決了泥人某些部位用泥製作易碎裂易脫落的問題。

製作工序

粗貨工序

粗貨是指用模具、半模具製作生產的泥塑作品,批量大是其特點。惠山泥人粗貨的製作分為創作原型、製作模具、模具印坯、晾乾泥坯、上色彩繪五道工序。
創作原型:由於受模型的限制,惠山泥人粗貨的原創造型一般比較簡練,大都是圓渾渾、胖乎乎的,藝人多用浮雕和高浮雕來處理,背部一般“過渡”成平面,易於印製泥坯時出模。
製作模具:在原作雕塑好後,進行模具的製作,模具分為單片、雙片及塑膠灌制模(又稱軟模)。
模具印坯:將泥料揉好,拍成泥片,用手按壓盡模具中,取出。要將前後兩片模具印製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修整好。
晾乾泥坯:將翻制好的泥坯晾乾,以備彩繪。為了便於作品保存,避免粉碎,藝人也將泥坯進行硬化處理,燒製成陶的素坯。
上色彩繪:因為是模具翻制的成批泥坯,在彩繪時也往往採用成批流水作業。

細貨工序

惠山手捏泥人對材料要求嚴格,需取無錫惠山當地水稻田一米深處的烏土為材料,其製作的工藝較為複雜,要經過打泥、揉泥、印頭、捏身等十幾道工序。
泥塑(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打泥:取二百到五百斤生泥,放在石板上,用木榔頭按順序反覆捶打約三五遍,待泥在捶打時能飛濺四周時,就是成熟泥了。
揉泥:用手將熟泥取至桌上,分塊揉壓多次,最後搓成圓柱體,並置入陶缸,用濕布蓋好備用。
印頭:按作品要求,選擇所需的石膏頭模,將泥團按捺入模內,取出成型頭像,並按所塑的人物特徵,修改重塑造型,並添捏一段頸脖。
捏身:將泥拍成片狀,包上已成形的泥腿,用手推擠出衣袍,捏出胸部造型,用篤板整形。敲出塊面結構、衣紋和服飾。
捏手:先取泥搓成泥條,捏出手掌,分指、剪、扳手指。後搓成泥條拍成片,包袖管整形,壓出衣紋。
鑲接:先在左右肩處捏出鑲接凹槽,將左右手鑲接入凹槽,並使肩部成形。然後用泥片貼上劃出衣褶和衣領、衣帶裝飾,再搗出鑲接頭部的頸洞。
裝頭:將頭部鑲接入頸洞,並校準頭部方向,俯昂角度,一件泥人基本成型。
捏腳:按比例將泥搓成條捏成腿型,再捏出腳、靴、二條腿完成後合併成站姿,並一定要使其站穩不倒。
插棒:在人物的腳底,插入細棒(鐵、木、竹均可)並留出1.5~2cm。預先用篤板拍出適合作品站立的長、寬、厚泥板,然後將作品細棒插入泥板。
扳勢:調整人物重心和動態,完善構圖。插入人物手中道具,並插入固定道具的銅絲,待作品陰乾。
打底:乾後的作品,需整理打磨光潔,然後塗上白色粉底,以保證上色後色相的純度。
開相:開相也就是畫臉。包括上肉色,搽腮紅,點眼白,圈眼眶,畫眉毛,做嘴巴劃鬚髮。按人物特徵、個性畫出輪廓和表情。
泥塑(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上色:將人物的衣服、道具、飾物,配色彩繪,塗色勾線,繪製圖案紋樣,勾金描花。遵循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先著色,後描花,再勾金的次序。
裝鑾:用素珠、羊毛、竹篾、銅鐵絲、線繩等各種天然材料,通過編、扎、剪、畫等工藝,製成須、發、旗、槍、扇、花、墜、環、鐲等各種裝飾配件。
裝插:將製作完成的各種配件,按需要,分大小裝插到手捏泥人的臉上、身上或手中,最後看效果修剪一下造型,使其和泥人渾然一體。

題材作品

主要題材

惠山泥人分粗貨與細貨兩類,粗貨大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表現內容,如大阿福、蠶貓、老壽星、漁翁等,寄託著民間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細貨即手捏泥人,這類作品主要取材於傳統的戲曲人物、神話傳說、民風民俗,人物塑畫生動傳神,色彩色調秀麗明雋。

代表作品

惠山泥人的粗貨作品有:《大阿福》《泥孩兒與磨喝樂》《蠶貓》《春牛》《車狀元》等,其中以《大阿福》為代表,清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大阿福》,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惠山泥人作品,其形象為一個盤腿端坐著的胖泥娃娃,娃娃頭部被有意誇張加大,面如滿月,飾以粉白色,雙耳垂肩,嘴角上翹微笑,紅唇朱頰。頭梳雙髻,兩側各插一朵牡丹花,胸前掛長命鎖,懷抱青獅,身穿五服襖,腳蹬朝靴。
惠山泥人的細貨作品多和戲曲密切相關,如《牡丹亭·驚夢》展現了杜麗娘在夢境中與柳夢梅相會的情景;《義妖記·水斗》展現了崑曲《義妖記》中白娘子和法海大戰金山寺的場面;《西廂記·游殿》表現的是《西廂記》戲中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而《霸王別姬》則表現了京劇中虞姬與霸王的悽美愛情故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惠山泥人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地方戲曲以及其他民間藝術樣式的精髓,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泥塑(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再現了南方農耕文明的文化生態和人文底蘊,具有文化價值。
惠山泥人凝聚著人們的情感與智慧,體現出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讚美,反映了高尚質樸的情操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惠山泥人和其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樣,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它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傳承狀況

在傳承、發展過程中,惠山泥人面臨著智慧財產權受侵害、手工製作成本飆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問題,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王南仙,女,1941年5月出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泥塑(惠山泥人),江蘇省無錫市申報。
喻湘漣,女,1940年1月出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泥塑(惠山泥人),江蘇省無錫市申報。

保護措施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惠山泥人,2004年,惠山泥人廠與無錫市政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一起建設了泥人展示平台。
泥塑(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2005年,惠山泥人廠設立了大師工作室,將已退休的王木東、喻湘漣、王南仙、柳成蔭4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李仁榮、王國棟、陳榮根3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集中起來,建立大師工作室,為惠山泥人的創作、研究、傳承、交流提供了平台。
2007年,大師工作室招收了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9個學員,進行惠山泥人培訓。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無錫市民間藝術博物館獲得“泥塑(惠山泥人)”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泥塑(惠山泥人)”項目保護單位無錫市民間藝術博物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4年,惠山泥人廠與無錫市政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舉辦了“首屆中國泥人藝術大展”。
2014年1月22日,“彩塑人生——中國夢彩塑作品展”在石家莊市美術館開幕,惠山泥人在活動中展出。
2019年4月8日,無錫惠山泥人藝術精品展在中國泥人博物館舉辦,惠山泥人在活動中展出。
2019年12月5日,第九屆中國(無錫)國際文化藝術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惠山泥人在活動中展出。
榮譽表彰
2003年,惠山泥人作品《金童玉女》在首屆北京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上獲得金獎;作品《琴棋書畫》《福子》獲得中國民協“山花獎”。
2006年,惠山泥人廠的“大阿福”牌惠山泥人獲得“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
作品影響
惠山泥人的大阿福被命名為“全國旅遊觀光年”“電影金雞百花獎”和無錫市的吉祥物,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原型也來自大阿福。
2003年,惠山泥人作品《廟會出會》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4年,惠山泥人作品《惠山阿福》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