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深情:巴金

泥土深情:巴金

《泥土深情:巴金》是《現代作家青春剪影叢書》之一,陳迎憲著。《泥土深情:巴金》主要內容包括富饒神奇的巴蜀古國;“送子娘娘”送來的淘氣娃娃;縣衙門裡的“雞司令”;蠶寶寶;充滿陽光的書房;驚堂木和青天大老爺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泥土深情:巴金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頁數:136頁
  • 開本:32
  • 品牌:安徽教育出版社
  • 作者:陳迎憲 傅光明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66929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泥土深情:巴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迎憲,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後師從中央戲劇學院譚霈生教授攻讀戲劇美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視員、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著有《海上驚雷——曹禺》和藝術評論文集《三星晌午》等,曾獲“田漢戲劇獎”論文一等獎等獎項。

圖書目錄

第一章富饒神奇的巴蜀古國
第二章“送子娘娘”送來的淘氣娃娃
第三章縣衙門裡的“雞司令”
第四章蠶寶寶
第五章充滿陽光的書房
第六章驚堂木和青天大老爺
第七章楊嫂
第八章成都老家
第九章革命辮子大漢旗
第十章歡樂美麗的青春世界
第十一章母親:第一位先生
第十二章二姐
第十三章木匠老陳
第十四章第二位先生
第十五章父親
第十六章祖父
第十七章平生的第一封信
第十八章第三位先生
第十九章叛逆者
第二十章靈魂的呼號
第二十一章乘風飛翔
巴金主要著譯書目
後記

後記

當這本薄薄的小書即將完成的時候,新年的鐘聲正徐徐迴蕩在古老的京城。瑞雪飄飛,北國一片銀裝素裹。這純淨和潔白,仿佛也飄入了我的心中……
雖然只有數萬餘字,然而,我卻由此走近了一個海洋般浩瀚的藝術殿堂,走近了一個比天空還要廣闊的胸懷。在這裡,我感受著一顆偉大、深邃、火一般燃燒著的心靈,我沉醉在那無比的親切、睿智、清新、雋永之中……
我很有些忐忑,在撰寫這本小書時,沒有去訪問巴金老人。這不僅因為和老人有著地域之遙,也不僅因為老人已是九旬高齡,老人的時間實在太寶貴,而更是為“高山仰止”!
老人曾經說過,他不想別人替他作傳。我亦不敢有這樣的念頭。書中的基本內容,無論情節或是細節,均來自老人的筆下。我更希望,在這連綴之中,融入我對老人的認識、理解,融入我對老人的敬意!
而今,老人已經遠行,老人的一生,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奮鬥”;他始終努力踐行: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他對後輩殷殷囑咐:人各有志,最重要的是做人。他對新一代孩子殷切希望:一定要學好中文……他對故鄉無比眷戀:我一直想聞聞家鄉的泥土味。到現在,我仍要汲取家鄉的陽光、雨露,跟家鄉的禾苗、樹木一齊生長……他希望“化作泥土”……而所有這一切,都如老人自己所說的那樣,“只要我的作品存在,我心裡的火就不會熄滅……”它將永遠溫暖著,燃燒著,在未來無限的日子裡!
願親愛的小讀者們在這裡,能夠感受到老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氛圍,能夠尋覓到老人人生歷程的最初軌跡,進而去感受老人的那一顆博大、深邃、火一般燃燒著的心靈;並且以此,鑄煉自己也有一顆能夠溫暖別人的美好的心靈。
我也願以此,獻上我對老人的深深的永遠的崇敬!
壬辰·端午
塵塵居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夢的歌
魯迅《吶喊·自序》的開篇第一句話是:“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緊接著,他回憶起兒時家庭從小康墜入困頓,這樣的苦澀經歷使他從中得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繼而要“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從他睜開眼看世界,他便有了夢,很美滿的一個夢——到日本,學醫,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直到課堂上放映關於日俄戰事的畫片,“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鑑賞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個故事本身已具有經典性,不僅如此,相信凡熟悉魯迅的讀者更喜歡咀嚼接下來的這一小段文字,因為它是魯迅作家夢開始的地方:“學醫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這時,他又開始做好夢了。從仙台輟學回到東京,他邀幾位朋友一起辦雜誌,以期邁出文學的第一步。但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雜誌,在策劃中便胎死腹中,夢也隨之轉瞬即逝了。
因夢無法實現而帶來的寂寞,一天天地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然後是無端的悲哀和驅除不盡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辦法是“使我沉入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讓生命黯然銷魂,直銷到“再沒有了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這樣,在蚊子多的一個夏夜,已蟄居北京,在紹興會館裡百無聊賴鈔古碑的魯迅,迎來了一個老朋友。這位“偶或來談”的金心異,便是正協助陳獨秀編輯《新青年》雜誌的錢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驚的對話呱呱墜地,並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經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子的希望。”
由此,魯迅發出來“狂人”的吶喊,《狂人日記》不僅成為小說家魯迅的起點,更成為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源頭和豐碑。
可以說,魯迅是在生命日漸消沉的時候才做起小說來!顯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魯迅的新生,而魯迅又給“五四”注入了別樣的新鮮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東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魯迅的摩羅詩力,而一本在北京嶄新的《新青年》卻真的賦予魯迅新的生命——文學的、藝術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簡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吶喊·自序》,已大致可以為魯迅,同時也可把這樣的夢影當參照,為許多現代作家,甚至為讀者自己畫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魯迅一樣,世上所有的人,年輕時候都會做許多夢。醒來一個夢,再做下一個夢,有夢便有希望在,人生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做夢尋夢。當然,悲哀時,又會感覺一如魯迅所說,“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夢醒來無路可走”。如果真的無路可走了,還是要做夢,回憶青春的夢。沒有了夢,便只剩下了絕望。
這套書里的作家們,年輕時幾乎無不是有著一個又一個的夢。郭沫若像魯迅一樣,早年赴日本留學時,學的是醫,後因受到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和美國詩人惠特曼思想的影響,決心棄醫從文;與郭沫若等一同發起成立“創造社”的郁達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學部,後又改學過政治學、經濟學;冰心在寫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讀協和女子大學理科,嚮往的也是日後成為一名醫生。
然而,任何一個夢想的實現,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艱辛、努力。一個人的青春歲月,時常是苦惱與快樂相伴、信心又時常與茫然相隨。正是在這個時候,已經長大了的青少年,會突然驚奇地發現,原來世間的事情是如此的複雜,連黑與白都有可能變得不明晰和不確定起來,無法一下子認定的事情越來越多。這些對於作家來說,卻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經歷、經驗和體驗。
無論他們在年輕時做過怎樣的夢,有一點是共同的,即讀書、求知。他們大都有過在海外或留學,或進修,甚或流亡的經歷;許多人至少懂得一門外語,像巴金、郁達夫、錢鐘書、楊絳等,通曉的外語在兩門或兩門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時,開始寫作他的小說處女作《蝕》三部曲。巴金的小說處女作《滅亡》寫於巴黎,這之後,寫作一發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國進修過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漫遊歐洲五國,才有後來寫作的《歐遊雜記》、《倫敦雜記》。艾青最初讀的是藝術學院繪畫系,後在赴法國勤工儉學時,邊學繪畫,邊接觸歐洲現代派詩人,最終成為詩人,而不是畫家。在南開中學就開始參與戲劇活動的曹禺,初入南開大學,讀的是政治系,轉至清華西洋文學系才真正開始鑽研戲劇,從古希臘,到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奧尼爾,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個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學夢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於啟迪我們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難得的知識營養。通過這樣的故事,我們知道,徐志摩最早沒想過要成為詩人,他留學美國時,學的是經濟,轉去英國,是為了追隨羅素,搞政治。當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過畫家夢,更做過電影明星夢。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體驗的川籍作家艾蕪、沙汀,是在他倆相遇後,一起走上文學路的。從湘西走出來的“鄉下人”沈從文,學歷只到國小,經過人生的許多坎坷滄桑,矢志不渝,最終成就了自己的文學夢。
對於今天的讀者,已經成為歷史的他們,在這個“剪影”里構成了一組混著一個又一個青春生命淚與笑的夢的合唱。如果能夠從他們一串串的夢裡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來不是夢!
2012年6月26日於中國現代文學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