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

拼音: qì, 總筆畫: 8 部外筆畫:5

部首: 氵 五筆輸入法: iug

五筆筆順編號:44141431

古代字意:

“泣”:是形聲字,“眼淚”的意思。“氵”表示,表示該字的字義與水有關;“立”表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泣
  • 拼音: qì
  • 總筆畫:8
  • 部首:氵
基本釋意,同本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意

①小聲哭、沒有聲音或聲音很低地哭:泣訴(哭著控訴)。抽泣。哭泣。涕泣。泣不成聲 。
②眼淚:飲泣。泣下如雨。泣血(a.流眼淚沒有聲,像出血那樣;b.指在喪事期)。
③哭
【泣不成聲】 qì bù chéng shēng抽泣哽噎得說不成話。形容十分悲傷。
〖例句〗望著周總理的靈車徐徐開過,站在寒風裡的人們熱淚涌流,泣不成聲。
詳細解釋:
泣 qì 形聲。字從水,從立,立亦聲。“水”指淚水鼻涕。“立”指站立。“水”與“立”聯合起來表示“站著哭鼻子”。本義:站著哭鼻子。引申義:無聲或低聲地哭。參考:《說文》:“泣,無聲出涕曰泣。從水,立聲。”

同本義

持其踵為之泣。――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
如聞泣幽咽。――唐·杜甫石壕吏》詩
連拜且泣。――北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太監泣別。――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又如:泣勵(哭著激勵);泣詈(邊哭邊罵);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絕的樣子);泣血(無聲痛哭,淚如血涌);泣別(流淚告別)
泣 〈名〉
眼淚
泣下沾衿。――《漢書·李廣蘇建傳》
座中泣下誰最多。――唐·白居易《琵琶行》
【中醫】泣 ,名詞。  ①指眼淚。《靈樞·口問》:“人之哀而泣涕出者。”《靈樞·五癃津液別》:“悲哀氣並,則為泣。”  ②哭而無聲謂之泣。  ③與澀為同義詞。《素問·五藏生成》:“凝於脈者為泣。”
《素問·五藏生成篇》:“血……凝於脈者為泣。”王注註:“泣,謂血行不利。”吳昆《素問吳注》:“泣,澀同,血澀不利也。”
又,泣,當為沍(冱,音戶 hu)。范登脈《黃帝內經素問校補》疏證甚詳,認為“因為俗書書寫變易,‘互’字就這樣訛變為‘立’字了”,沍、冱→泣。
《莊子·齊物論》:“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陸德明《釋文》:“沍,向云:凍也。”沍有凍結之義。
《管子·內業》:“大攝,骨枯而血沍。”尹知章註:“血沍,謂血消減而凝冱。”沍有凝聚之義。
《玉篇·水部》:“沍,閉塞也。”沍有閉塞之義。冱同沍。
《廣韻·暮韻》:“冱,寒凝。”《古今韻會舉要·遇韻》:“冱,與沍同。”
清·俞樾《內經辨言》:“樾謹按:字書‘泣’字並無此義。泣疑沍字之誤。《玉篇·水部》:‘沍,胡放切,閉塞也。’沍字右旁之互,誤而為立,因改為立而成泣字矣。上文云:‘是故多食鹽,則脈凝泣而變色。’泣亦沍字之誤,王氏不注於前而注於後,或其作注時此文沍字猶未誤,故以‘血行不利’說之,正沍字之義也。《湯液醪醴論》:‘榮泣衛除’、《八正神明論》:‘人血凝泣’,泣字並當作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去急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及切,𠀤音湇。《說文》無聲出涕也。《徐鉉曰》泣,哭之細也。《禮·檀弓》泣血三年。
《集韻》力入切,音立。猋泣,疾貌。
與澀通。血凝不消也。《素問》寒氣容於背兪之脈,則血脈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