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
波萊羅舞曲》(Bolero),又譯做《波露曲》、《波麗露》,由法國作曲家
莫里斯·拉威爾創作於1928年。
《波萊羅舞曲》是
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
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
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
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也是拉威爾為數不多的專為樂隊而寫的作品之一。
作者簡介
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 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七歲開始學鋼琴, 十四歲入巴黎音樂學院。早期印象派音樂熱衷於明暗對比、光明與陰影中神秘的遊戲,而自我陶醉在冗長的印象中;而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則大大發展了
印象派音樂的表現力, 他喜愛噴射出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的人造煙火,喜愛富於詩意的洪亮的聲響。
拉威爾是法國人,法國人歷來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法式的浪漫不同於義大利的熱情,也不同於西班牙的粗獷,法式的浪漫非常雅致。我們從很多文學和電影作品中可窺一斑。
拉威爾14歲進入國立巴黎音樂學院就讀。20歲時發表"古代小步舞曲"與"哈巴奈拉舞曲",成為他最初作。26歲拉威爾挑戰
羅馬大獎未成功;之後四度挑戰皆未能如願。1905年他已到達限制年齡最極限30歲,拉威爾再度應戰,但評審卻提出各種限制,連正式選拔都不讓他參加。結果引發藝文界軒然大波,連大文豪
羅曼羅蘭也撰文向評審團抗議,最後甚至演變成巴黎音樂院院長與數名教授辭職風波,當時新聞界稱此事為“拉威爾事件”。
拉威爾曾被
史特拉汶斯基的外號名:最精確的
瑞士鐘錶匠。 他雖與
德布西同時並列為印象樂派大師,但拉威爾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確犀利,避開
象徵主義中曖昧的光線與陰影,以大量裝飾效果點綴音樂結構。若說德布西音樂給人飄浮在空中的感覺,拉威爾音樂則像精巧的天文
計時器,精確的指示時間。例如:拉威爾在鋼琴音樂史上劃時代的嶄新傑作"水之嬉戲",其中聲部處理高超精巧,堪稱一代巨匠手藝典範,此為德布西所不及之處。
創作過程
1928年,西班牙
芭蕾舞女演員伊達·魯賓斯坦約請拉威爾(1875-1937)為她寫一篇舞蹈音樂。最初,拉威爾不願為此創作新的作品,但答應把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茲(1860-1909)的幾首鋼琴曲改編為管弦樂曲。後來拉威爾知道阿爾貝尼茲作品的配器權屬於費爾南德斯
阿爾博斯(1863-1939),他已為舞蹈女演員阿根蒂娜把阿爾貝尼茲的作品改編為一首舞蹈組曲,於是拉威爾不得不創作新的管弦樂曲。他心中醞釀著一個配器構思,要把這個作品寫成一首樂隊練習曲。全曲是一個巨大的 “漸強”,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覆。 在以壓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聲以前,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的獨特效果。拉威爾這個別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萊羅》。
《波萊羅》由尼金斯卡編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於巴黎。場景是在一家煙霧迷漫的西班牙旅館裡,魯賓什坦打扮成一個吉卜賽女郎,頭上插著梳子,圍著圍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觀眾圍著她喝彩。跳得愈來愈紅火的舞蹈,引起了圍觀者的愈來愈狂熱的情緒。最後,他們把她抓起來,高高地舉到自己的頭上。《波萊羅》在巴黎演出後,引起了許多舞蹈演員和舞劇編導的注目。
愛爾蘭舞蹈演員多林 (1904-)把它作為自己的獨舞保留節目,連續演出許多年;俄國舞蹈演員
利法爾(1905-)演出的 《波萊羅》,雖仍作為西班牙主題來處理,卻避而不跳傳統的西班牙舞。因為具有固定不變的旋律和節奏型的拉威爾此曲,和真正的波萊羅已很少共同之處。其舞台設計,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紅的天空,利法爾化妝成一個鬥牛士,剛從鬥牛場上勝利歸來,以滑稽的姿態逗引著一位傾慕他的婦女。他的敵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奪走了這個婦女,鬥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傷。歡度節日的人群繼續他們的狂歡,好象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舞台上漸漸擠滿了人,樂隊最後的“漸強”伴隨著鬥牛士的死去。《波萊羅》舞曲也從此被世人所熟悉。
自我評價
拉威爾在自傳中曾寫道:“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聲與節奏始終如一,且用小鼓節奏接連不斷地給以強調。一個核心因素的多樣變化促成了管弦樂隊的漸強”。作為拉威爾的最後一首管弦樂作品,作者把它題獻給舞蹈家伊達魯賓坦,最初就是專為魯賓斯坦跳芭蕾伴舞用的,但不料它在初演後即傳啟遍大街小巷,為狂熱的人們奉為圭臬。“波萊羅舞曲”原為一種三拍子的西班牙舞曲,以一個音符及它的2次分割或3次分割組成一個節奏型,也可以一個音符的連續4次反覆而成。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用一個音符與它的3次分割(即三連音)組成主導性節奏型並貫穿全曲。它如同是一顆種子,慢慢地長出根須,深深紮根于樂隊的泥土之中,不斷地汲取水分養料,冒出新的枝葉,茁壯成長,而精湛的作曲技法則是它發展的軌跡和動力。拉威爾1931年7月曾在《倫敦每日電訊》上刊出一篇短文,文中指出:“我希望這首樂曲不要受到誤解,它只是在一個非常特殊和有限範圍內的一種實驗。我所寫的是純樂隊織體性質的漸次緩慢發展的漸強,其中沒有對比,事實上除了結構上的設計和表現方式外不含新的因素。主題通常是普通的西班牙——阿拉伯民間曲調,樂隊寫法從頭至尾簡簡單單沒有炫技的意圖”。
拉威爾本人宣稱此曲:“整個是樂隊織體而沒有音樂的樂曲”。這首音樂1929年在紐約首演時,震驚了不少音樂界的人士,被美國報界形容為一個“爆炸”。儘管當時許多音樂家對拉威爾這種新奇的作曲方法不以為然,但我們今天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首相當優秀的、激動人心的作品。這首樂曲現在早已是音樂會的熱門之一,不少聽眾聽它時都稱“好像有魔力一樣,一口氣從頭聽到了癲狂的結尾”。這首曲子也是拉威爾高超的配器法的典型例證。
作品賞析
獨特手法
拉威爾在該作品中採用了非常獨特的手法:全曲在一個固定的節奏背景上,由兩個主題及其不斷的交替反覆組成。節奏充滿活力,貫穿全曲始終。全曲始終在
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開始轉調; 前半部分配有
和聲,除了獨奏就是
齊奏,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
和弦。而且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樂曲開始由
小鼓和
中提琴、
大提琴的
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第一主題舒展明亮,具有濃郁的西班牙風格,該主題先由
長笛在低音區輕輕奏出;期間經
單簧管反覆之後,由
大管奏出第二主題。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題被作者稱為具有西班牙——
阿拉伯風格。
兩個主題在調式色彩上形成鮮明的對照,連續反覆了八次,整個音樂在進行過程中,旋律、節奏和速度始終保持不變。在第三次反覆時,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聲部,仿佛兩個調甚至三個調同時存在,產生了多
調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題的不斷反覆中,力度從弱到強,不同樂器的套用和色彩不斷的變化,使得情緒越來越熱烈。臨近尾聲,旋律突然轉為E大調,又迅速轉回C 大調,在不協和的音響和強烈的節奏中,以
變格的方式結束了全曲。
該曲被公認為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
管弦樂作品之一。
特點
1、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
2、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覆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
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 ,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
和弦;
5、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節奏特色
舞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
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依次在長笛、單簧管等樂器上展開,音樂富有生氣,給人以明朗、安靜的感覺。
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
主題重複兩次之後進入,這一部分也是由兩段組成,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複進行,沒有展開和變奏,只是不斷地更換樂器,音樂的力度也逐漸加強。全曲中,這種反覆共進行了九次。
音樂的結尾以轉調和樂隊的全奏達到高潮。
結構及配器
A 長笛1
A1 單簧管1
B 大管1
B1 小單簧管1
A2 抒情雙簧管1
A3 長笛1、小號1
B2 中音薩克斯1
B3 高音薩克斯1
A4 短笛2、圓號1、風琴、鋼片琴
A5 雙簧管1、抒情雙簧管1、英國管1、單簧管2
B4 長號1
B5 短笛1、長笛2、雙簧管1、英國管1、單簧管1、中音薩克斯A6 短笛1、長笛2、雙簧管1、單簧管2、小提琴Ⅰ
A7 短笛1、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中音薩克斯、各分四部的小提琴Ⅰ、Ⅱ
B6 短笛1、長笛1、雙簧管1、英國管1、小號1、各分兩部的小提琴Ⅰ、Ⅱ
B7 短笛1、長笛1、雙簧管1、英國管1、單簧管1、高音薩克斯、長號1、各分兩部的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
A8 短笛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圓號4、小號4、高音薩克斯、中音薩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B8 短笛1、長笛2、小號4、高音薩克斯、中音薩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主要情節
“波萊羅”是一種三拍子的西班牙舞曲,速度中庸,這種舞蹈常是氣氛熱烈、節奏鮮明。拉威爾的這部作品描述的是以下的舞蹈場景:在一家西班牙的小酒店裡,人們三三兩兩在喝酒聊天。這時一位妖艷的女郎開始跳起了輕盈的舞蹈。漸漸的,她越跳越有激情,並吸引了不少客人,他們也逐漸加入了她的舞蹈。音樂越來越熱烈,接近瘋狂,而舞蹈的人們也進入了歇斯底里的狀態,他們狂舞到最後,開始了瘋狂的殺戮,直到大部分人都已經死去,舞蹈才停止了下來。
演奏樂器
令驚奇不已的是,儘管這部作品主題單一,節奏統一,全無戲劇衝突和強烈對比,但卻從樂隊奏出第一個音符開始,就牢牢地把聽眾所吸引。音樂似乎有一股魔力,一股難以抗拒的魅力,使人們聚在它的周圍,和它一起呼吸、舞動,一起由簡至繁地滋生、發展。作品在開始時先由小鼓擊出主導性的節奏音型,然後聲部逐漸加濃加厚:先是長笛與單簧管為一組;大管與小單簧管為一組;雙簧管與小號長笛為一組;中音與高音薩春斯管一組依次奏出。接著,法國號、鋼片琴、短笛、長笛和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為為一組;長號和短笛、長笛、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薩克斯管為一組;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小號、法國號和小提琴、單簧管、小號、薩克斯管、中提琴、大提琴為一組依次奏出;最後,以短笛、長笛、4支小號、薩克斯管、小提琴、長號等為一組,讓主題在這些樂器配置中彈跳遊走。而每個呈示和變化反覆的篇幅也漸次擴展延伸,因此全曲就是一個大寫的<(漸強)。這首樂曲近似分節歌的結構,兩個主題旋律均各按原樣反覆5次,只是在最後一次才有所變化,最後以6小節的尾聲結束全曲。
套用
2、數碼寶貝1中在現實世界中背景音樂
3、新版眼保健操第二節的背景音樂。
4、在中國舉辦的第13屆殘奧會中,在開幕式的期間,有一個名為《永不停的腳步》節目中,講述一個在
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右腿的芭蕾女孩對芭蕾的熱愛與不棄。在這個節目中,背景音樂就是這首《菠萊羅舞曲》。同時這個節目獲得了大多數人的喜愛。
5、《蒙牛城市之間》曾經用過作為背景音樂。6、東芝在08年8月份做賣電腦廣告時用此作為背景音樂。
9、《交響情人夢》動畫tv版巴黎篇ED《東京et巴里》就是波萊羅舞曲改編的。
10、
索尼公司BRAVIA中國紅廣告中作為背景音樂,截取的是高潮部分(主旋律第4次出現的部分)。
11、2006年德國世界盃宣傳片引用的是完整版。
12、網遊《洛奇》巨人族酋長背景音樂
13、2008年 Acura(本田謳歌中國官方網站,08款RL3.7 AWD 轎車展示片背景音樂(截取高潮部分)。
14、《舞吧!昂》中昂在酒館中所跳芭蕾的背景音樂。
15、《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兩部製作特典中有一部伴有此樂。
16、《古畑任三郎》中絕對音感殺人事件裡面犯罪嫌疑人指揮的樂曲。
17、日本電影《愛的曝光》配樂。
18.、張雨生 1994 《卡拉OK·台北·我》創作集中的《這一年,這一夜》,前奏和間奏引用了此曲。
19、少女時代歌曲《paparazzi》MV開頭部分引用此曲。
20、神秘博士第二季第九集 切換晚間模式的換班音樂。
21、《蠟筆小新》中酢乙女愛出場時放的音樂。
22、NHK1999年紀錄片《新幹線世界最速列車》開頭新幹線列車進站時的音樂。
23、數碼寶貝1中,太一與亞古獸在妖精獸訓練場特訓時作為背景音樂使用。
24、《基地疑雲》(外文名basic/Formation extrême,2003年,德國/美國)影片最初及影片中作為配樂。
25、《蛇蠍美人/雙面驚悚/絕色偷天》(外文名femme fatale,2002年,法國)配樂及片尾曲為《波萊羅舞曲》的改編版bolerish(坂本龍一)。
26、在英國電影《超市夜未眠》中作為背景音樂。
27、電影《羅生門》中背景音樂。
28、日本動漫《黑塔利亞》中法/國角色歌《啊,世界級時尚》借鑑了此曲。
29、英倫喜劇it狂人第四季3中5分07秒出現的配樂。
30、蔡康永執導的電影《吃吃的愛》開頭部分引用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