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狀鑲嵌構造

波浪狀鑲嵌構造

波浪狀鑲嵌構造是張伯聲教授在“天平式”運動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波浪運動是物質運動的普遍方式,地殼也是作波浪運動的。有三種波,反映其垂直運動的蠶行波,反映其拉張擠壓運動的蠕行波和反映其水平扭動的蛇行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浪狀鑲嵌構造
  • 外文名:wavy mosaic structure
最大一級構造帶,中國情況,空間特徵,形成的原因,

最大一級構造帶

全球最大一級的構造帶是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帶,前者是向亞洲大陸內部作北西向傳播的蠶行波,後者則是向亞洲大陸內部作北東向傳播的蠶行波,它們把地殼分為太平洋、勞亞和岡瓦納三大殼塊,它們各由次級的和更次級的地台、地塊等構成。

中國情況

中國恰好處於上過兩個一級構造帶的交接部位,位於勞亞殼塊的東南角。自元古代以來,這兩大構造帶都形成了一系列的地槽褶皺造山帶,相當“波峰”,夾在褶皺隆起帶之間的是地塊拗陷帶,相當“波谷”。因為這兩個構造帶走向不同,波峰和波峰疊加,則是強烈隆起區;波谷與波谷疊加,則是雙重沉陷區;波峰與波谷疊加區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其隆起或凹陷特徵。這樣便形成了中國地殼鑲嵌的基本構造格局。在這一格局上再附加了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其它兩種地殼波浪。

空間特徵

這種鑲嵌構造的空間特徵十分清楚,分布也極有規律性。屬地中海構造帶的阿爾泰一陰山帶、天山-秦嶺帶和西崑侖-南嶺帶,間隔約8°~9°;屬環太平洋構造帶的長白-雪峰帶,大興安嶺-龍門山帶和賀蘭山-珠穆朗瑪帶,間距也是8°~9°。次級構造中也存在著這種等距性。

形成的原因

鑲嵌構造形成的原因,在於地球體積的收縮與膨脹交替進行,這就是所謂的脈動。但從地球演化的總趨勢來看,收縮是主要的。在地球收縮時,收縮到最小體積的面積應是四面體,因此地球有4個收縮中心,分別對應於太平洋中部、北冰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明顯的凹陷區),其對極是4個隆起區:非洲地台、南極地台、加拿大地台和西伯利亞地台。地球的這4大波系,自元古代形成以來基本變化不大,其中相對穩定的地塊在側向運動中是漂而不遠,移而不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