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氏吳萸

波氏吳萸

波氏吳萸(變種)為芸香科落葉灌木喬木。生於海拔700-2900米的生於山坡草叢或林緣,有栽種。屬藥用植物,果實入藥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等功效。此外,葉可提黃色染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波氏吳萸(變種)
  • 別稱:疏毛吳萸、吳萸(雲南),毛脈吳茱萸(中華本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芸香目
  • 亞目:芸香亞目
  • :芸香科
  • :吳茱萸
  • 分類系統:恩格勒系統,1964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化學成分,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波氏吳萸(變種)(學名: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 var.bodinieri (Dode) Huang)為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喬木。生於海拔700-2900米的生於山坡草叢或林緣,有栽種。屬藥用植物,果實入藥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等功效。此外,葉可提黃色染料。小葉薄紙質,葉背僅葉脈被疏柔毛。雌花序上的花彼此疏離,花瓣長約4毫米,內面被疏毛或幾無毛;果梗纖細且延長。分布於廣東北部、廣西東北部、湖南西南部、貴州東南部。是中藥吳茱萸的藥材基源之一。性味主治:辛;苦;熱;小毒。主治胃腹冷痛、噁心嘔吐、泛酸噯氣、腹瀉、蟯蟲病;外用治高血壓、濕疹。
波氏吳萸(變種)(圖1)波氏吳萸(變種)(圖1)
花序上的花彼此疏離,花瓣長約4毫米,內面被疏毛或幾無毛;果梗纖細且延長。小枝紫褐色;幼枝,葉軸及花序軸均被銹色絨毛;裸芽被褐色長絨毛。葉單數羽狀複葉,對生,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鈍鋸齒,有粗大腺點。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雌雄異株。蓇葖果紫紅色,具粗大腺點,頂端無喙,種子1,黑色,光亮。花期3-4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冷、乾燥。以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和腐殖質壤土栽培為宜;低洼積水地不宜栽培。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東北部、廣西東北部、湖南西南部、貴州東南部。雲南分布於滇中、滇西、滇東北、滇東南。長江以南各省有分布。有栽種。

栽培技術

用種子、分株、扦插繁殖。種子繁殖:取樹勢健壯、結果多的植株,待果實成熟後來收,明乾,切忌日曬,否則易使種子失去發芽力。春播,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條插法,按行距15-20cm開條溝,深3-5cm,將種子均勻播入,薄覆細土,蓋草一層,澆水保濕。現因繁殖速度慢,放生產上已少用。分株繁殖:12月下旬,可在母株旁距0.6m處,將側根的表上刨開,露出較粗的側根,每隔7cm左右砍一傷口,再覆土,施糞肥。春季傷口處長出幼苗,待幼苗長大後,即可與母株分離。扦插繁殖:枝插法,11-12月或1-2月植株萌芽前,剪取1-2年生健壯枝條為插穗,長20-25cm,具3-4個芽,兩端剪成斜面,扦插手苗床,露出地面5-10cm,覆草一層,注意澆水,遮蔭。扦插後約1-2個月生根。第2年苗高30cm移栽。根插法,選樹齡4-6年,於2月上旬前後,選較粗壯的側根,截成15-18cm的小段作插穗,按行株距15cm×15cm開穴,每穴斜插一段,覆土,澆水。育苗第二年就可移栽,定植移栽時間3-4月或11-12月,按行珠距(1.5-2)m ×(1.5-2)m開穴,穴徑60cm,深45cm,施入腐熟廄肥,幼苗根部蘸黃泥漿後栽種,覆土,壓實,澆水。

田間管理

每年需中耕除草,結合施追肥2-3次,早春萌芽前追施人糞尿,孕蕾前再施1次。開花後增施磷、鉀肥,可防止落果,促進種子飽滿成熟。整枝修剪,幼齡樹離地面80cm處打頂,促使形成一定的樹冠;成年樹要剪除重疊枝、下垂枝、枯枝、病蟲枝、老弱枝。修剪工作可在落葉後進行。並要培土保暖防凍。移栽後幼齡樹行間可套種花生、薯類、大豆或除蟲菊等。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煤煙病,5-6月殺死傳染病源,可噴1:1:200信的波爾多液。鏽病,5月中旬發病時噴波美0.2-0.3度石流合劑或25%粉銹寧100倍液。還有樹脂病等為害。蟲害有褐天牛,7-10月為害,幼蟲蛀人樹幹,蛀食木質部,可用人工捕捉。橘風蝶,3月幼蟲咬食芽、嫩葉或咬成缺刻與孔洞,可噴Bt乳劑300倍液。另有蚜蟲、紅蠟介殼蟲等為害。

化學成分

果實含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等,此外含揮髮油;樹皮含吳茱萸內脂;葉含去氫吳茱萸鹼。

藥用價值

中藥名:吳茱萸
來源:為植物乾燥近成熟的果實。8 -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採集,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是中藥吳茱萸的藥材基源之一。
性味主治:辛;苦;熱;小毒。主治胃腹冷痛、噁心嘔吐、泛酸噯氣、腹瀉、蟯蟲病;外用治高血壓、濕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