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波斑鴇新疆亞種是地棲鳥類,全長約70 cm,成鳥額、冠羽兩側和整個上體沙皮黃色,有黑褐色蟲蠹狀細紋,在上背和肩部有些黑色細紋變為稀疏的黑色橫斑。尾上覆羽與背同色但棕色更濃;尾羽沙棕色,有黑色蟲蠹狀斑;在尾基部背面黑色橫斑較細,向尖端漸寬闊。初級飛羽黑褐色,基部白色,外翈基部皮黃,內翈有2/3白色。外側次級飛羽與初級飛羽相同但無皮黃色,內側次級飛羽同肩羽。翅小覆羽同背部,翅中覆羽同小覆羽但色較淡,翅大覆羽有黑色近端斑和白色尖端。頭側皮黃色具黑色橫紋,頦和喉污白色。前頸淡皮黃色,有細小的黑色蟲蠹狀斑。前頸至上胸為皮黃漸灰具極細小的蟲蠹狀斑;尾下覆羽皮黃白色,有暗褐色點狀斑;下體餘部為白色。雌鳥和雄鳥頸側均有鬆散延長的羽束,內側羽基部白,端部黑;外側羽白色,形細長。
幼鳥:上體具許多沙色箭頭狀斑紋,羽冠和頸側飾羽較為短小。
虹膜淡至鮮金黃色。上嘴黑色,下嘴綠色或角黃色。腿和趾綠色、鉛色或褐黃色。
生活習性
波斑鴇是棲息於荒漠和半荒漠的鳥類,在新疆多在植被蓋度、高度和木本植物豐富度較低的地帶繁殖棲息,其築巢地的地勢平坦,略有起伏,荒漠植物群落以假木賊(Anabasis salsa)和蒿(Artemisia sp.)為建群種,植被蓋度15%一25%,高度10—15 cm,利用視野開闊的棲息地可以躲避沙狐(Vulpes corsac)的捕食。白天活動,善於奔走,不愛飛翔;性機警,視力極佳,如遇驚擾即隱入草叢中,天氣炎熱時,喜歡在豬毛菜(Salsola arbuscula)灌叢下納涼。
雜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木壘縣野外直接觀察發現,波斑鴇取食各種植物,如車前(Plantago sp.)和獨行菜(Lepidium ferganense),也採食木本豬毛菜柔嫩多汁的葉;波斑鴇急速奔跑追逐併吞食沙蜥。
波斑鴇在中國新疆為夏候鳥,春季3月下旬遷來,秋季10月結群南遷。在中國內蒙古4月遷來,7月初雛鳥出殼,飛到內蒙古102°E處度過夏季,於9月回遷,也有一些分別到達伊朗和巴基斯坦越冬。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及阿爾泰地區,冬季到西歐、東埃及和印度西北部。中國新疆北部和西部天山(繁殖鳥,旅鳥),內蒙古巴彥卓爾盟烏拉特後旗也有少量分布並繁殖;此外,偶爾還見於河北博野、內蒙古烏拉特後旗等地,可能是迷鳥或夏候鳥。
繁殖方式
波斑鴇在木壘的產卵期開始於4月中旬,在地面建巢,淺盤狀,巢中無任何鋪墊物。巢的大小平均為直徑21 cm,深2.33 cm。卵呈橢圓形,卵殼光滑呈青灰色或暗黃褐色,有不規則的褐色斑點。每巢產卵3—4枚,多為4枚,卵的大小為平均62.3 mm×45.1 mm,由雌鳥孵卵和撫育幼鳥,雛鳥為早成鳥。卵的孵化率為83.6%,雛鳥成活率為100%;巢的損失主要來自天敵捕食,如沙狐、大鵟(Buteo hemilasius)和棕尾鵟(Buteo rufinu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