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因廷-羅伯孫效應
- 外文名:Poynting-Robertson effect
- 方位角度:標度天體位置的坐標之一
- 稜鏡:楔形的玻璃片
坡印亭-羅伯遜效應,又稱坡印亭-羅伯遜阻力,以約翰·亨利·坡印亭(John Henry Poynting)與霍華德·珀西·羅伯遜(Howard Percy Robertson)命名,是太陽輻射令太陽系中的塵埃微粒,緩慢地往系中心螺旋前進的效應。這種抗力實質上為,與微粒移動方向成切線的輻射壓分量。坡印亭在1903年在“以太理論”的基礎上,給出這種效應的描述,而以太理論在1905年至1915年間逐漸被相對論所取代。羅伯遜在1937年使用了相對論的概念,來描述這種效應。
由於重力與物體半徑的立方(體積)成反比,而物體接收及放射輻射的功率則與其半徑的平方(表面積)成反比,因此坡印亭-羅伯遜效應對小的物體,有著更顯著的影響。坡印亭-羅伯遜效應在物體接近太陽時,效力會相對地提高,而與此同時,效應不單向物體施加阻力,亦會減低其軌道離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