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道故城遺址

泠道故城遺址

泠道故城遺址,位於九嶷聖地、德孝之源,歷史文化名城---寧遠冷水鎮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秦漢初今寧遠的歷史、政治、經濟中心。城址南北長170米,東西寬87米,總面積14790平方米,夯土城牆殘高4米,厚16米。護城河寬17米,深2米。城牆、護城河遺蹟及地下遺存保護較。

泠道縣為置,經兩漢至南北朝稱泠道,隋廢泠道併入營道縣,縣治仍舊。歷經了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五代初一千多年的時間。

至宋乾德三年(965)改寧遠縣,縣治遷今址,故城廢。泠道城作為縣治長達1100餘年,縣名在唐代時曾改為延唐縣,城址廢棄後,城中一度建有道觀,故民間俗稱城為“延唐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泠道故城遺址
  • 出土地點:湖南寧遠冷水鎮
  • 所屬年代:秦
  • 歷史:2200多年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地區:湖南寧遠
  • 文物級級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時間:秦漢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泠道故城遺址,位於永州市寧遠縣城東偏南11千米的,冷水鎮培澤村南下胡家村北,西部約200米是由南向北流的泠江河。城地處泠江河的第二台地上。其東北角為九嶷山九峰之一的蕭韶峰。
現故城遺址規模猶存,城址呈長方形,夯築。城牆南北長170米,東西寬87米,總占地面積14790平方米,四角城雉殘高5~7米,四周夯土城牆殘高1~5米,城周圍有護城壕寬17~25米,深⒉5~3米,城外有4處墓葬群。1977年,湖南省博物館在此地發掘了數座漢代墓葬。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帛書地形圖上泠道故城位置清晰。泠道故城遺址對於研究秦漢時期的地理、郡縣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乃至軍事活動均有重要的意義。

歷史沿革

泠道縣為秦置,經兩漢至南北朝稱泠道,隋廢泠道併入營道縣,縣治仍舊。初元四年(前45),舂陵侯國併入泠道縣新莽王朝時,改泠道縣為泠陵縣,東漢建武元年(25),恢復泠道縣名。
西漢時,今寧遠境內設營道、泠道二縣和舂陵侯國,屬零陵郡。初元四年(前45),舂陵侯國併入泠道縣新莽王朝時,改泠道縣為泠陵縣,改營道縣為九疑亭。
東漢建武元年(25),恢復泠道、營道縣名。
三國東吳鳳凰元年(272),析泠道縣置舂陽縣。
晉朝永和年間,改舂陽縣為舂陵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舂陵、泠道併入營道縣。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唐朝武德四年(621),改梁興縣為唐興縣;長壽二年(693)改為武盛縣;神龍元年(705)復為唐興縣;天寶元年(742),改唐興縣為延唐縣
五代後梁時改為延昌縣後唐時復為延唐縣。
後晉天福七年(942),改延唐縣為延熹縣,至宋乾德三年(965)改寧遠縣,縣治遷今址,故城廢。泠道城作為縣治長達1100餘年,為馬王堆漢墓出土《地形圖》所標城邑之一。是目前保存較好的古城址之一。城附近有長達十餘里之古墓群,並有聚落遺址,其豐富的文化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