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湖歸出樓中望月

泛湖歸出樓中翫月五言一般指本詞條

《泛湖歸出樓中望月》是南朝宋文學家謝惠連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是作者泛遊巫湖夜歸登樓望月之作。首四句,游湖歸憩。中八句,樓望見聞。末四句,心情感受。這首詩以清淒的景象襯現詩人孤高的心境,是中華民族“境勝可以澡濯心靈”的傳統審美意識的生動體現。另外,這首詩在疊字的運用上也頗具匠心,不僅語言上有音樂美,而且使月、風顯得有聲有色,氣象闊大。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泛湖歸出樓中望月
日落泛澄瀛,星羅游輕橈。
憩榭面曲汜,臨流對回潮。
輟策共駢筵,並坐相招要。
哀鴻鳴沙渚,悲猿響山椒。
亭亭映江月,瀏瀏出谷飈。
斐斐氣冪岫,泫泫露盈條。
近矚祛幽蘊,遠視盪喧囂。
晤言不知罷,從夕至清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澄瀛(chéng yíng):即澄湖,水色清澈之湖。
②星羅:星羅:像星群樣羅列分布。輕橈(ráo):借指小船。橈:小槳。
③憩(qì):休息。榭(xiè):供人游息的木構敞屋。建在水邊的叫“水榭”,建在台上的叫“台榭”。曲汜:猶曲岸回水。汜(sì):指由主流分出而復匯合的河水。
④回潮:江潮回漲。
⑤輟:中止,停止。策:古代的一種馬鞭,頭上有尖刺。駢(pián)筵:並坐共席。駢:兩物並列,成雙的,對偶的,本詩中指並排。筵:竹蓆。
⑥招要:亦作“招邀”,邀請。要:同“邀”。
⑦渚(zhǔ):小洲。
⑧山椒:山頂。
⑨亭亭:遙遠的樣子。
⑩瀏瀏:一作“飀飀”,形容風疾勁。飈(biāo):疾風。
⑪斐斐:輕淡。冪(mì):覆蓋。岫(xiù):山洞。
⑫泫(xuàn)泫:指水流動貌、水下滴貌或露珠晶瑩貌。泫:水珠下滴的樣子。條:樹枝。
⑬矚:注視。祛:除去,驅散。幽蘊:濃重的黑暗,指隱積在心中的煩愁。蘊:積。
⑭盪:清除。喧囂:喧鬧嘈雜之聲。
⑮晤言:相對而言。罷(pí):通“疲”,疲倦。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夜泛舟湖中,船槳盪起了一片片的月光。
游湖之後在水榭休息,面對曲汜坐看江潮回涌。
樓上的座位彼此相聯,大家放下拐杖。互相都邀約一番後,一起坐下來。
鴻雁在沙州上哀鳴,猿猴在山頂悲呼。
高高的月幾倒映在江中,疾風又從谷中吹來。
薄霧籠翠著峰巒,露珠掛滿了枝頭。
近看月光碟機散了陰暗,遠望一片寧靜,蕩滌盡白天的喧鬧。
眾人邊談邊賞月,毫不知倦,從夜直至第二日清晨。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的具體年代已不詳。元嘉五年(428年),謝靈運因為冒犯朝廷,再次回到了始寧。於是他和謝惠連及著名文士何長瑜、羊濬之、荀雍組成了一個小型的文學集團,盡情遨遊山川,飲酒賦詩。共為山澤之游時謝惠連作下這首《泛湖歸出樓中望月》。這首詩中所說的湖,《文選》李善注說是謝靈運始寧墅的大小巫湖,因此,此詩應是謝惠連在始寧時所作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登高望月,幾乎是被古今詩人寫濫的題材。如何參古定法而又望今制奇,是一個饒有興味的課題。這首詩雖算不得同類題材的名篇佳作,卻也寫得低回要眇,顯示了自己的特色。
泛舟湖上,餘興未盡,復登樓賞月,真可謂賞心樂事。全詩緊緊扣住這一遊興的熱點,從日落伊始,直至晨曦微綻。詩的開頭兩句:“日落泛澄瀛,星羅游輕橈。”點出“泛湖”題意,寫日落星出時湖中泛遊情景,楚人稱湖泊池沼為“瀛”,前面著一“澄”字,極寫湖水的清澈。在夕陽的愛撫下,湖面澄清如洗,輕舟游弋如飛,其怡然自樂之情溢於言表。在星光下,他和朋友們舍舟登岸,回到住處,這一層意思在詩中省去了,“憩榭面曲汜,臨流對回潮。輟策共駢筵,並坐相招要”緊扣題意,他們泛湖歸來之後,遊興未盡,又踏著星光夜色出樓遊覽了。他們一會兒在台榭小憩,臨流觀景,賞愛著繞旋台前、分而複合的曲流回波。一會兒又丟下竹杖,紛紛呼朋邀友,擺設酒宴,將要連筵接席,共度良宵。在酒酣耳熱之餘,又陶醉在那沉寂迷離的夜色之中。
正當詩人和友朋互相招邀而歡談笑語時,驀然傳來哀鴻悲猿清異的叫聲,引出另一番情趣。首先呈現於詩人耳目之內的還不是高懸的明月,也不是迷濛的曠野,而是“哀鴻嗚沙渚,悲猿響山椒。”沙洲空曠,山丘荒寂,忽有宿鴻哀鳴,夜猿悲啼,響徹空江深谷,顯得格外淒清。乍看起來,這兩句似乎只是聞之於耳而信手寫來,其實它與上下文都有內在的關聯,有一種人語驚猿狖,“月出驚山鳥”的意蘊。大雁的哀鳴,群猿的悲嚎,餘音裊裊,不絕於耳,越發襯托渲染了夜空的幽寂。萬籟俱寂的闐靜,人們易於理解和感悟,而有聲的闐靜,卻不是人人所能心領神會。當夜深人靜之際,對夜色的把握,視覺與聽覺並不是對等的。由於夜色的遮掩,視覺可能是遲鈍的,而靜夜中,聽覺一般遠比視覺來得敏感。唯其如此,詩人便先從“哀鴻鳴”與“悲猿響”寫起,乍看起來不像是在描寫夜色,而實際也正是以其出人意表的獨特感受去渲染夜色,曲盡其妙。這不能不說是詩人傑出的創造。梁朝詩人王籍以其“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名揚遐邇,實際上是在謝惠連這聯詩基礎上稍事增華、變本加厲而已。杜甫《題張氏隱居》用“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來點染這位隱士所居住的環境,從側面襯出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至於王維,作為畫家、詩人兼音樂家,更從謝惠連這聯詩中汲取了靈感。以動襯靜,已成為古典詩歌創作中極常見的藝術手法。其發軔之功,當首推謝惠連。“亭亭映江月,瀏瀏出谷飈。斐斐氣幕岫,泫泫露盈條。”這四句中用“亭亭”“瀏瀏”“斐斐”“泫泫”等四組重疊字描繪月色和夜風,傳神寫照,尤值得稱道。月色如水,均勻地灑落在湖面上,閃動著鱗鱗的波光。夜風拂盪,從遠處的山谷習習吹來。“亭亭”句和盤托出了江月和谷風的輪廓,寂靜的夜晚,在人語、鴻鳴、猿啼、風吼的交響中喧鬧起來了。真有一響俱響、一動俱動之感。而此時此刻,那明月卻依舊靜靜地照著水面,全不為一派喧鬧聲所動,顯得孤高而又清真。此詩題為“望月”,或許,詩人正是想從這月的品質中領悟一些什麼。“斐斐”句則為之立意造形。風是無形的,則以雲狀之。雲靄飄渺,宛若薄紗披在了沉迷的岩岫之上。月光是虛幻的,則以露實之。月華溶溶,在那布滿露珠的枝條上泛著潔盈的月光。杜甫《月夜》詩“香霧雲寰濕,清輝玉臂寒”,或許也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了某些啟發。遠看近看都充滿詩情畫意,令人引起無限的清思,可以暢心懷、絕塵俗,祛除胸中的鬱悶,蕩滌人間的煩囂,故而說:“近矚祛幽蘊,遠視盪喧囂”。這裡所表現的不止是視覺感官的滿足,而包含著面對清景,氣清神清,自攄心愫的審美意向,概括了詩人對夜色的整體感受。從細微處而觀之,幽蘊已祛,惟餘下玲瓏剔透的景致;從宏闊處而望之,鳥啼獸叫,更襯托出月夜的空曠。月色迷人,樂以忘倦,以至“晤言不知罷,從夕至清朝”,月已西沉,東方漸至發白。在此清景面前,詩人和朋友們不禁逸興遄飛,清言妙語紛涌吐出,不能自休。不覺中,東方既白,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了。這終夜的晤言,足證那高潔的湖上月色,對於詩人們心靈的澡滌,是何等的清暢,對於詩人們心靈的啟迪,又是何等的深邃。
這首詩,作者以其敏銳的感受力,調動各種藝術手法,將那月色描繪得搖曳多姿,追魂取魄,可謂獨臻妙境。

名家點評

王夫之古詩評選》:平極淨極,居恆對此,覺謝胱、王融喧薄之氣逼人,必不使晉宋詩人與齊梁同稱“六代”。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甚得疊字法,清出有態。

作者簡介

謝惠連(397-433年),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少時聰穎過人,十歲能文,其族兄謝靈運對他很欣賞,與其並稱“大小謝”。師從何長瑜,本州闢為主簿不就。元嘉七年(430年)始為司徒彭城王義康法曹行參軍。但因輕薄多尤暴,故宦位不顯。有文集六卷,今存詩近三十首,工於景物描寫,風格傾向綺麗。明人輯有《謝法曹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