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紫思事件》是2003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約瑟芬・鐵伊。該小說講述了主角們辯證一起攸關名譽的綁架虐待案的真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蘭紫思事件
- 作者:約瑟芬・鐵伊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出版年: 2003-9-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頁數: 360
定價: 20.00
裝幀: 平裝(無盤)
叢書: 約瑟芬·鐵伊全集
ISBN: 9787508031606
內容簡介
在約瑟芬.鐵伊一生屈指可數的八部作品中,《法蘭柴思事件》是特別的一部;在整個推理小說創作長河中,《法蘭柴思事件》同樣別具一格。
好吧,我說的是獨特,獨具一格,獨樹一幟,不是多么好,多么偉大,卻庶幾可以說是不太有人會去複製的作品。
在《法蘭柴思事件》中,推理小說中用謀殺來刺激讀者的模式消失於無形,雖然看起來鐵伊從不曾太像一個循規蹈矩於類型小說創作的作者,(蓋因其不循規蹈矩,我們才得以看到《時間的女兒》那樣的作品),但是沒有人被殺的作品在她的八部小說中也只是這樣唯一一次的驚鴻一瞥。
小說撇開了推理小說中(哪怕是大多數冷硬偵探小說中)必然會出現的刺刀見紅,拾掇起辯證一起攸關名譽的綁架虐待案的真偽上。我要說,當然古典解謎類作品與日後的日常推理中也不有不少不存在殺人事件的作品在,但是與古典解謎與日常推理中類似安樂椅神探的智者邏輯推演後迅速解決離奇事件所不同的是,《法蘭柴思事件》不但保有了解謎推理中的邏輯推演,更將筆觸深入事件周遭包括律師、蘇格蘭場探員、偵探、媒體、普羅大眾對於一起轟動事件的不同應對。
在鐵伊的小說中,事件的意義往往不在於事件本身,而是由這起事件折射出的不同立場、不同階層人士各異的看法,這些看法,是鐵伊對於整個社會或者更上一個台階的說整個人類內心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說,事件出現後,加害者與受害人兩造完成了自己的引火線的功用,退居到一個比較次要的位置,而大眾的評議慢慢浮上水面,隨著時間的逐漸水落石出,這種評議之聲也不斷變化著論調。
居住在法蘭柴思的一對古怪母女,一個十五歲人見人愛的女孩,哪一方是謊言的締造者?我想,閱讀者在整個過程中不見得被怎么迷惑到。
而倘若,我們是那個時代粗鄙的容易被誤導的或者純粹喜歡看熱鬧的市民一員,又會作怎樣的考量?
很多讀者說,《法蘭柴思事件》是抨擊輿論惡質的武器。這樣說,似乎武斷偏頗了些。鐵伊的作品裡,反抗的情緒沒有那么強烈,對於小報的吸引眼球,她的解讀是增加銷量的手段,而無關意識形態的疏導訓誡。輿論惡質確實存在,但這種惡質存在的根源是我們確實需要某些可以被我們自己指責與藐視的人格來顯示自己的人格至少還不顯得那么不足取不是嗎?
需要什麼,什麼就來了,這樣會覺得好過一點,不是嗎?所以,我們需要為自己樹立一個信仰,如那個十五歲的“聖女貞德”,我們也需要像巫婆一樣的一對母女來指責謾罵,燒毀他們的住宅而不覺得是犯罪,這樣一來,我們的德行便有了兩條規劃清晰的線,一條我們遙不可及但是不會憂心忡忡,因為那是完美人物才能達到的標準(這條線越高越遠越顯得神奇,我們也就越不會擔心自己觸不到,也就對於自己的失德自我默認也不以為恥),另一條被醜化到恐怖的地步,我們同樣不擔心自己會沉淪到那個地步,所以也不會一味束縛自己。
法蘭柴思的那對母女,十五歲的“聖女貞德”,在輿論眼中的德行差距與現實中恰恰完全背反,但這種輿論導向的輸出並不是主動的,而是他們知道芸芸眾生怎樣為自己構建這個社會的美醜理論,他們只是給出了人們所要得而已。
如同“艷照門”事件,指責明星的道德淪喪還是譴責照片上傳者侵人隱私,也都只是輿論知道大眾此時想的是什麼,需要聽到的是什麼。
又或者多種論調同時存在,只不過是有的人要聽這個,有的人要聽那個。
有的時候,客觀的不夾雜暗示或明示評論的報導是殘酷的,在這個人心越來越難以承受現實與自己的幻想的不一致性的時候,騙騙自己,或者暫時騙騙自己,有那么大的罪惡感嗎?
當用法律的手段讓事件水落石出後,報章的報導立即站到母女一端,而十五歲的“聖女貞德”成了史上最邪惡的騙子。這樣的一百八十度大翻身,難道不是人心深處永遠必須是“自己是正確的”“自己是善良的所以被騙的好苦”的需求所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