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運動簡介,代表人物,歷史條件,特點,
運動簡介
“啟蒙思想家”是一些革命式的人物。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所謂權威,大力揭批唯心主義宗教社會的欺騙,譏諷那些不勞而獲“過著大腳生活”醜惡世襲文化的人。(14世紀法國上層社會盛行穿大鞋,越富足越貴族鞋子越大,有的墊草後長達半米)。他們首先對法國當時存在的舊生產關係,以及宗教派別觀、自然觀、價值觀、道德觀、社會現狀、社會制度等,都做了無情的批判。他們受前輩英國思想家、哲學家、學者弗蘭西斯·培根影響,多數持唯物主義世界觀點。培根一生寫過很多書,主要有《學術的進步》《新工具》《科學價值的增長》等。
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隨著資本主義與封建專制主義矛盾的不斷深化,法國人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反對封建統治與教會特權的鬥爭也迅速展開。法國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後,在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就是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尚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反對蒙昧主義、專制主義和宗教迷信,打破舊的傳統觀念,傳播新思想,新觀念。
代表人物
進步思想家對封建意識形態發起全面批判,企圖使人們的思想從傳統偏見、神學教條、天主教會和專制政權的壓制下解放出來。在十七世紀自然科學和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啟蒙學者認為,正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樣,人們也能夠憑理性的力量發現有關自然、人類和社會的法則,謀取世俗的幸福;他們以理性、宗教容忍和進步的觀念向保守現狀的舊觀念進行衝擊,反對一切禁錮思想和壓制自由的教條和制度。
其中最進步的思想家們,主張宗教上的無神論、哲學上的唯物主義、政治上的民主政體、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啟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學、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美學等各個領域,出現各種學說體系和許多著名代表人物,如英國的阿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斯蒂爾(Richard Steele,1672-1729)、斯威夫特、彼普(Alexander Pope,1688-1744),德國的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萊辛、赫爾德,義大利的別卡里阿、維科,美國的潘恩、傑弗遜、富蘭克林,俄國的別林斯基、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
但運動的中心在法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以及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起了顯著作用。運動影響深遠,當代人即已開始使用“啟蒙時代”的概念,以表示同“黑暗的中世紀”對立;法文、德文、英文原文均含有“以光明驅逐黑暗”之意。啟蒙運動作為成熟的反封建、反教會的進步思潮登上了歷史舞台,不僅為未來的政治革命製造了輿論,而且為法國創建了高度的精神文明。廣義上的啟蒙運動則不限於歐洲和北美,而是世界性的普遍的歷史現象。
讓·雅克·盧梭
盧梭當時提出了“公意”概念,“公意”是集道德與政治於一體的公共利益意志。“公意”是法律與主權的來源,“公意”的公共利益性是建立社會的基礎。他認為,如果個體意志之間的碰撞使建立社會成為必要,那么,個體意志之間的一致則使建立社會成為現實可能。主權不外是公意的運用,所以就永遠不能轉讓;主權者(個體的人)既然只不過是一個集合體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權力可以轉移,但是意志卻不可以轉移,平等權力喪失的社會不是公意社會,不合理。一個社會契約並沒有真的否棄個人,不是否棄,只是做了有利的交換。這種交換在於獲得一種穩固的生存,從而代替了生活在以前政治狀態中不確定的生活方式;而在當時道德自由代替了自然的獨立。為了使公意真正成為公意,它就必須獨立於任一個體意志,必須另有一個獨立存在,這個存在就是“公共的善”,是不斷文明化的美德。
伏爾泰
在盧梭之前,整個“啟蒙運動”的始祖要首推法國人伏爾泰(1694~1778)。他被後人尊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王”,啟蒙運動的旗手。 伏爾泰出生於巴黎一個法院公證人家庭,生活條件優越。他天資聰慧,從小就熱愛文學,3歲能背誦文學名著,10歲上中學,12歲能作詩。中學畢業後,迫於父命曾進入一所法科學校學習,但他立志當文學家,後來便成為一名無業文人。以後成為一位多產的作家、劇作家、史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宣傳家。
伏爾泰是其筆名,伏爾泰原名叫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他自小目睹了法國專制制度的殘酷和腐敗,即在幼小心靈中埋下了反封建的種子。成年後,步入文壇,他的作品和演說以尖刻和激昂地反封建制度和反教會思想而著稱。人們評說伏爾泰的思想之快和語言之熾熱,猶如閃電和天火,早期作品辛辣地諷刺了王室和貴族的糜爛腐朽。
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影射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在獄中,他首次以“伏爾泰”為筆名創作了悲劇《俄狄浦斯王》。出獄後,該劇的公演使他一舉成名。他還以史詩《同盟》贏得了“法蘭西最優秀詩人”的桂冠。
1726年,伏爾泰因遭誣告再次入獄,獲釋後被逐出法國,從此開始了他大半生流離失所革命的心路里程。
他前往英國,考察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深入研究洛克的哲學著作和牛頓的科學成果,形成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三年後他回到巴黎,積極開展啟蒙宣傳。他先後創作了歌頌民主共和制度的歷史劇《布魯特》和反對宗教狂熱的悲劇《查伊爾》。
1734年,他的第一部哲學名著《哲學通信》(又稱《英國通訊》)出版,首次系統地向法國人民介紹了英國的政治、哲學、文學、科學和宗教的狀況。該書一出版,就像“投向舊制度的一顆炸彈”,立即被當局查禁並當眾焚毀,伏爾泰也被迫離開巴黎。此後,伏爾泰進行了多方面的創作活動,在哲學、科學和文學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出版了史學名著《路易十四時代》,書中系統地論述了關於實行開明君主制度的政治主張。
1755年,他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佛爾納定居下來。此後,他繼續寫作,發表了哲學小說《老實人》、《天真漢》等不朽名著。此後,各地民眾自發到佛爾納“朝聖”,人們紛紛捐款,找最優秀的雕塑家為伏爾泰塑了一尊大理石半身像。隨著啟蒙運動的進一步深入,伏爾泰的聲望越來越高。
1778年2月,這位84歲的啟蒙泰斗重返闊別多年的巴黎,公眾對他的歡呼致敬遠遠超過對帝王形式上的禮遇,伏爾泰被巴黎人民作為偉人迎進了巴黎。當時巴黎全城轟動,巴黎劇院首演他新寫的悲劇《伊蘭納》,演員們在舞台上抬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並為它舉行了加桂冠儀式。這一年5月30日,他在佛爾納因病與世長辭。伏爾泰死後,先是葬於香擯省一個小禮拜堂內。
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思想核心是自由與平等,這對當時的封建等級制是一種反抗。他主張建立一個在“哲學家”開導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制度,這個制度有著言論自由、人身(權)不可侵犯,等等。伏爾泰反對天主教會,譴責或抨擊那些教士的貪婪和愚民學說。稱教士是“惡棍”,教皇是“禽獸”,要“粉碎這個邪惡勢力”。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在當時眾多的思想家中,伏爾泰是公認的領袖和導師。他博學多識,才華橫溢,著述恢宏,在戲劇、詩歌、小說、政論、歷史和哲學諸多領域均有卓越貢獻。他一生反對專制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自由平等和君主立憲制。伏爾泰的作品文筆犀利,妙語連珠,人們爭相傳誦,各國反動派千方百計加以查禁也無濟於事。雖然他希望避免革命,主張溫和改革,是啟蒙思想家的右翼,但最終還是以其思想啟迪民眾的心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孟德斯鳩
啟蒙運動中孟斯德鳩這個出身於“穿袍家族”的波爾多市最高法院院長,寫了一本諷刺專制制度的書《波斯人的書信》,他告誡國王:“如果君主不能給自己的臣民創造幸福的生活,反而想壓迫和毀滅他們,那么,服從的理由就沒有了。”
孟斯德鳩的思想著重於政治制度的改革,他用三十年時間寫了《法的精神》一書。提出了意在確保自由的三權分立制,即立法權、行政執法權、司法權。他的學說是仿英國君主立憲制,目的是限制王權,他的主張與伏爾泰比較吻合。
狄德羅、魁奈、梅葉
啟蒙運動中還有一些中產階級利益的人物代表,像狄德羅、魁奈。
代表農民利益的思想家是梅葉,他是鄉村教師,他反對領主和教會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因而遭到迫害。他死後三十年,才出版了遺作《遺書》,這部著作宣傳了唯物論和無神論,並向上帝、國王和富人宣戰。他號召農民起來向暴君和王權作鬥爭,削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康德
主要思想:人是目的。他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
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
康德的一生對知識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
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裡,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和《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以及《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
歷史條件
這是由法國特殊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是法國社會矛盾特別尖銳的產物。具體地說,主要原因有三:
條件一:社會基礎
法國是歐洲各國中封建統治最頑固、最反動的堡壘,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國社會中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之間的矛盾特別尖銳,而封建制度的危機又空前嚴重,這就為啟蒙運動的出現提供了社會基礎。
條件二:階級基礎
法國經濟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加強,形成了一批既有經濟實力,又有文化教養的新興階級的代表,為啟蒙運動的掀起提供了階級基礎。
條件三:科學依據和理論實踐經驗
教權勢力的頑固和瘋狂,迫使思想家拋開宗教外衣,投向公開的理性宣傳,而近代科學的興起和英國革命的成功,則為啟蒙運動的興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實踐經驗,從而使法國的啟蒙運動成為歐洲之中心。
特點
綜述
聲勢浩大的法國啟蒙運動一經興起,就具有鮮明的特點。
總述:提倡理性而非外界權威來判斷一切事物;把批判鋒芒直指封建專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體系;為革命準備了思想條件;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
目標明確
啟蒙思想家的鋒芒所向十分明確,即反對王權、神權和特權,努力改變舊制度,建立新體制,各個啟蒙思想家之間雖然存在著分歧和爭論,但只要涉及到封建專制統治與反動的教權勢力,他們總是採取共同行動,而且每個啟蒙學者都根據各自研究的領域,積極宣傳“理性”與科學,始終把主攻目標對準專制王朝與天主教會。
他們高唱“理性”的讚歌,嚮往“理性的王國”,提倡用理性作為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把封建專制制度比作漫漫長夜,呼喚用理性的陽光碟機逐現實的黑暗,消滅專制王權和貴族特權。強調只有科學才能使人正確認識自然,破除宗教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實現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會。
思想一致
啟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學理論作為指導思想,這就是懷疑論、自然神論和無神論。在啟蒙思想家中,雖然多為自然科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家,而哲學家只占少數,但他們的思想和理論卻在啟蒙運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那些雖沒有哲學著作的啟蒙學者,也奉行著大體一致的哲學信仰,而且在啟蒙運動的不同發展階段上成為批判宗教神學的有力武器。
懷疑論成為啟蒙運動準備階段的思想先導,而自然神論則成為啟蒙運動發展階段的思想家的標記,無神論則把啟蒙運動推向更高的成熟階段。正是在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才使啟蒙運動經久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哲學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導,並使啟蒙運動具有明確的行動綱領。
行動堅決
啟蒙思想家都正視現實,認真思考,聯繫民眾,不畏強暴。他們深入社會,細心觀察,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獨立思考展開無情抨擊,提出了理想社會的藍圖,為之進行不息的鬥爭。他們以人民自居,以宣傳民眾,啟迪民智為己任,為使民眾改變舊觀念接受新思想,他們出版專門的學術、理論著作外,還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讀物,還運用小說、戲劇、詩歌等文藝作品讓更多的下層民眾了解新觀念。
因此,不少啟蒙思想家都是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多面手,例如伏爾泰,不僅著有哲學著作,還發表了大量的史學著作、文藝小說、戲劇和詩歌,堪稱為啟蒙運動的導師和領袖。這些思想家,常常冒著上斷頭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險,為追求正義、嚮往光明而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啟蒙運動雖然有種種共同的特點,但在如何改變封建制度上,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別,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