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佛像雕塑技藝(南安神像木雕)
- 批准時間:2013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單位:泉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南安市非遺保護中心
- 項目編號:Ⅷ-22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南安神像木雕技藝歷史悠久。1984版《泉州市志》記載:“宋代泉州佛道盛行,湧現許多雕塑神道佛像鋪和妝佛藝人,各地民間留存不少有藝術價值的彩雕神像。”又:“黃友澤,南安人,民國16年塗門街關帝廟毀於火,後來高中神像即由他所重塑。”可見,南安在宋代時,受佛道盛行的影響也傳入了神像雕刻。民國16年(1927年),黃友澤把南安神像雕刻技藝推入鼎峰。
工藝特徵
南安神像木雕在南安有其獨特之處,特別是南安美誠民俗雕刻工藝研究所充分掌握了“五鏤神像”及“太平交椅”“輦橋”的雕刻技藝。
南安神像木雕綜合了實木雕刻、金木雕和油漆裝飾三大部份。其中實木雕刻又分為神像和佛座(交椅、輦橋)二部份。金木雕主要套用於建築裝飾、佛像、家具3大類。以浮雕、圓雕、透雕和線刻等手法,雕成的作品,然後用金箔貼金。富麗莊重,光彩奪目。
神像木雕工藝做工精細,涉及面廣,綜合了人物、動物的雕刻技藝,立體鏤空雕刻手法。神像的大小根據宮廟供奉和民宅廳堂供奉不同場合而異。宮廟供奉的神像較大,最大的高達二米。這樣大規模的木雕神像並非整體一塊木料雕成,而是採用類似雕刻木偶的手法分部件雕刻組合而成,這種雕刻手法稱為“五鏤”。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南安神像木雕富有地方文化特色,有一定歷史研究價值,是研究中國民間信仰崇拜,特別是閩南民間信仰、民俗活動的重要實物憑證和資源。
在閩南地區,宗教信仰繁多,南安神像木雕滿足了信眾的信仰需求,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傳承人物
泉州佛像雕塑技藝(南安神像木雕)代表性傳承人物有:蘇上將、蘇金涌。
蘇上將,1962年11月出生,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佛像雕塑技藝(南安神像木雕)”。1982年8月進入南安市工藝廠拜郭捷源老師傅為師。1998年9月進入泉州市工藝公司師從國家級工藝大師盧思立學習,主功閩派鏤空木雕工藝及自然形根雕。並參加過開元寺、承天寺的木雕修補,及天后宮東西鐘鼓樓重修及海印寺修建等仿古建築工作。2007年9月進入湖北省武當道協為“玄天上帝”設計金木雕作品及向龔金煥大師學習道教科儀表演,在三十多年時間掌握了從神像木雕雕刻至正金(老漆)、正漆(漆線)、粉面(裝須)、開光、點眼、安神、定位一系列的工序,將一件神像木雕從頭至尾完整地結合在一起。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0年11月,南安美誠民俗雕刻工藝研究所的雕刻作品《太平交椅》《五鏤佛》,其自主外觀設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2012年12月,代表性傳承人蘇上將參加建甌根雕精品展,作品《禪》獲“金甌杯”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