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上鎮

泉上鎮

泉上鎮位於寧化縣東部,東鄰明溪蓋洋;南接清流嵩溪、林畲;北靠明溪楓溪、夏坊;西連本縣湖村、水茜,距縣城35公里,是三縣七鄉鎮的結合部。1958年建泉上公社,1984年改鎮,總面積225.5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和泉上居委會,總人口2.2萬。大部份是解放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幾次移民,來自九省三十八縣九十四姓氏。原省道福五線(現為796縣道)橫貫全鎮,山林面積27萬畝,耕地面積34488畝,其中水田33805畝,水面9000多畝。泉上水庫和省屬泉上華僑農場、安豐煤礦(原縣煤礦)在境內。

全鎮轄1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132個村民小組,轄區範圍內駐有泉上華僑農場、寧化五中、安豐煤礦(原縣煤礦)。2005年末,全鎮戶數5958戶,總人口21583人,其中農業人口18964人,大部份是解放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幾次移民,來自九省三十八縣九十四姓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泉上鎮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福建寧化
  • 下轄地區:泉上、泉正、泉永
  • 政府駐地:泉上鎮東街10號
  • 電話區號0598
  • 郵政區碼:365402
  • 地理位置:福建西部
  • 面積:225平方公里
  • 人口:2.2萬
  • 方言客家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泉上土堡、延祥明清古建築群
  • 車牌代碼G
  • 著名人物李世熊
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歷史名人,名勝古蹟,著名品牌,交通概況,

行政區劃

~001_泉上居委會、~201_泉上村、~202_羅李村、~203_聯群村、~204_謝新村、~205_青瑤村、~206_延祥村、~207_黃新村、~208_泉正村、~209_泉永村、~210_豪亨村、~211_新軍村。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林木蓄積量50多萬平方米,毛竹林7萬多畝,現有木材加工廠5家,竹製品加工廠3家。境內有高嶺土矽礦等,且儲量大,具有很高的開採價值。鎮區有中型水庫一座,小二型水庫五座,因此,對水庫養魚、養豬農業綜合經營項目也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經濟發展

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472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2330萬元,工業總產值23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78元。泉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常年平均氣溫17.4℃,無霜期 248天以上,農業經濟發達,除盛產稻穀、大豆、地瓜外,還建立了烤菸、蘑菇、肉兔、茶果、油菜、木薯等多種經濟作物基地,其中烤菸種植面積1.6萬畝,產量達4萬擔,蘑菇種植10萬平方米,肉兔養殖戶1000多戶。
2008年開始,泉上鎮引進外資創辦了申源礦業公司、鴻達服裝廠、德國漫步製衣有限公司、煤矸石新型建材廠等廠礦。泉上鎮現有中學一所,中小一所,中心幼稚園一所,中心衛生院一所,農民醫院一所,程控電話、閉路電視延伸到村,覆蓋率達80%以上。

歷史名人

李世熊:字元仲,號寒支,晚號媿庵,明神宗萬曆三十年(1602)九月二十日出生於泉上里龍鄉(今泉上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九月二十八日在泉上檀河逝世,享年85歲。
他10歲就能應塾師之命給手中的扇子作破題句:"舒之風動四方窮,卷之退藏山密"。15歲應童子試,得第一。16歲考入縣學。17歲鄉試不第。20歲再應鄉試,同考官佘昌祚要列世熊為榜首,主考不同意。昌祚賭氣把試卷帶走,遂又落第。23歲以郡試第四名成廩生。此後,儘管世熊奪得科試7次第一,但用他的文章沉深削刻,馳騁元涯矣,不合主考的口胃,鄉試接連6次落第,並且3次送貢也落選。
李世熊是個文章飽學之士,經史子集乃至醫卜星緯釋道的典籍,無不貫通。他特別愛讀韓非、屈原、韓愈等人的著作,有很深的造詣,43歲拜道周為師,師生互相敬愛。第二年(1645)七月,朱由儉在福州稱帝,道周入閣主政,推薦世熊華任中翰之職,世熊不赴,上書辭謝。八月,道周又把世熊的名字附上《勸進表》,準予出貢參加廷試,世熊只向學院投結,也不應試。不久,道周孤師出征,世熊懇切上書,多方勸阻,希望老師能留大有作為於將來,不必作無謂犧牲。1646年周死難,世熊築壇遙祭痛哭,奔赴福州,上了《褒恤弧忠疏》親切慰問遺屬。
除了黃道周,督學使何宗元、馮之圖、陳之奇,司理余昌祥、宋應星等都很器重世熊。何宗元對長汀薛縣令說z "這位康生,不但文字奇特,富於變化,就是他的品骨也卓絕不凡。往年他在省城讀書,我想跟他見一面,竟然不能如願,他高潔到這樣。"宋應呈和陳之奇都曾經延請世熊到公署去代閱生童試卷。至於世供所結交的朋友,象曾異撰、董謙吉、陳燕翼、劉廷標、何楷,彭士望、魏禧、魏禮等都是有學問、有志節的人。
世熊在甲申(1644)以前,一再參加鄉試和選貢,是因為"壯而試足文圃,先達頗許齊鑲,慨然有意於晏嬰賭固,范淹壯族之事。"而適用等推薦不應,是"自度其材不能廓清昏弱,追隆鄧賈"。清兵入閩後,占民房,索供應,鞭提濫施,強迫剃髮。世熊不能忍受滿清貴族統治者的暴行,遂削髮為僧,隱居陽遲山,專心讀書、著述,並把書齋命名為"但月",拆合為"明一人"。
清政府屢次徵召,世熊都託病不肯出仕。他雖然不肯仕清,但是非常關心桑梓。凡是設險御暴,興利除害之事,他都煞費苦心,無不審時度勢盡力而為。從1647---1649年,農民起義,紛紛不絕,官兵藉機株累,百姓大受騷擾,只有泉上鄉民聽從世熊的約束,免受其害。 53歲那年(1654),世熊倡議在麻布崗修築土堡,親自監督施工,冬天建成,聚集族人入居自衛,又聯合幾十鄉力行保甲,加強聯防。
康熙十三年(1674),閩潘耿精忠叛清,不斷派遣使者來敦請世熊,世熊預料其逆時而動,必然滅亡,嚴厲拒絕,聯絡數十鄉成立"保民會",嚴禁鄉民從軍和勾引外寇。他鄉應募附逆而死者,不下幾千人,又只有泉上才免遭劫難。
世熊還倡議興修水利,促進生產,儲備糧食,以防饑荒。鄉居幾十年,為人排難解紛,教人行善,勸人改過。鄉里做了壞事的人都害怕被世熊知道。
世熊的著述有《奉行錄》三卷、《經正錄》三卷、《史感》一卷、《物感》一卷、《錢神志》七卷、《寒支初集》十卷、《寒支二集》四卷,還有《狗馬史記》。世熊把他的博學深識傾注在這些著作中。更可貴的是,他以83歲高齡,集成康熙甲子(1684)《寧化縣誌》七卷,約40萬字,問世後被譽為名志,可與《武功志》媲美。 世熊原葬白沙場一世祖墓旁,後改葬茶頭窠。裔孫甚蕃,今已十二傳。民國31年(1942)泉上鄉曾更名為元仲鄉。解放後人民政府將其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今又修葺一新。

名勝古蹟

延祥明清古建築群
楊鼎銘舊居位於坪上排,建於乾隆末年,房屋四周磚牆圍繞,只有前後兩門進出,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磚木結構平房,大門外第一坪為下馬、下轎,第二坪為主人接送客人,門樓進入為第三坪,再進第二門樓為第四坪,然後進入前下廳、上廳、各大廳,左右設有會客廳,每排橫屋設小廳,總計大小廳13個,橫屋有8排90個房間,屋的外側第二排是書樓(又稱走馬樓)分二層各16間,每排橫屋之間有天井10口,屋的前後有花園,天井內有花架。地面用條石,磚塊砌平,建築古樸雅致,具有宮殿式建築的特點。
泉上土堡
位於泉上鎮羅李村,原地名麻布崗。建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由李世熊為首建築。土堡為四方形,長130米,寬130米,板築土牆高達10餘米,厚6.7米,設東、南、西、北四門,牆頂四向構築"統角",土堡內有南北方向7條街道,東西方向2條街道,每條街道貫通。住有120餘戶人家。堡內有水井2口,牆外四周有深水溝防護。1933年,國民革命軍陸軍52師156旅307團,龜縮土堡,7月間,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進行"圍點打援",前後半月時間攻克土堡。土堡遺址尚存,現有幾十戶村民居住。
青瑤窯址屬宋代窯址
有兩處分窯址,一處在水庫辦公樓後面,另一處在距水庫100米的龍山坡上。在地表和斷層上發現殘長約200米的龍窯基和廢品堆,堆積層最厚處約3米;採集到的標本主要有:青白釉蓮瓣小碗,細小開片的蓮瓣小碗。同時還發現大量漏斗式匣缽、墊餅、墊圈、窯磚、掌泥、照子等。兩處窯址時代相差不遠,瓷器造型基本一致。其燒制工藝採用支圈墊燒、單缽仰燒。是研究宋時瓷器發展的佐證資料。1984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岳岩洞化石地點
屬舊石器時代晚期化石地點。該遺址洞口朝西南,高約8米,深約70米,面積約270平方米,洞內有0.2-1米的黑色鈣化堆積,在北角鈣化堆積層中發現有豬的牙齒、骨片及螺殼化石。為研究更新世晚期的末段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1989年市文物普查化石小組發現,此次複查沒做破壞性的採集,故沒有新發現;2001年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元仲墓葬
屬寧化名人墓葬,墓葬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風”字形,通面闊10米,通進深21米,面積182平方米。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建有:第一墓埕、第二半圓墓埕、祭坪、祭台、墓碑、半圓墓頂、墓圍等。墓碑由李氏後裔立的“大明遺民九世祖李公世熊之墓”碑一通。為明末清初寧化名士李世熊、號李元仲之墓。李世熊曾是《寧化縣誌》作者。其文風和編撰方法科學、嚴謹,被當時朝廷推廣全國。
普光岩寺
位於寧化縣泉上鎮西約1公里,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建築雄偉,舊時為寧化八景之一。該寺建於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年)。1924年,由釋文鶴、盛開明兩和尚擴建。1967年殿宇被毀。1982年,重新修建。普光寺,古稱圃珖岩,是縣東北泉上鎮較為著名的寺院,處該鎮西部約3里地的小山崗上(應該是1),距縣城約43公里,交通便利,小車可直達院旁。
處奇突小岩峰之境,大殿後山為岩洞,周邊綠蔭侵階,泉流淙淙,音韻清越。循石級而入,洞內幽暗,苔蘚凝綠,崗頂灌木叢生,雜樹濃密,實為修持寶地。其時,該寺僧尼達20多人,香客遊人,絡繹不絕。
據傳,清康熙七年(1688年)僧人岳禪師為該寺重新擴建上下大雄寶殿,左邊橫屋為宿舍、廚房、浴室;右邊觀音樓和宿舍。僧尼及居士眾多。當時著名學者李世熊曾在此辦學,並倡議鄉民興修水利,還在本鎮麻布崗修築土堡,聚集族人入居和自衛。在這清雅環境中,他著書立說甚多,時已83歲高齡,於康熙甲子(1684年)撰成《寧化縣誌》七卷,約40萬字,享譽至今,該寺自此更是名聲遠播。(李世熊只在普光岩講學授課,著作應基本上在檀河精舍與但月庵完成的,最主要還是在但月庵)
“四清”和“文革”期間該寺廟殿房全部拆走,其建築材料搬到當地公社做為它用。1982年8月政府將原寺院房產歸還寺廟重修。1984年,由縣佛教協會登記,1985年經三明市委批准開放。
如今普光寺,寺門高聳,前有低矮石山,入內一長條形院落,前殿為原寺舊料所建,頗有古樸滄桑之感。後排正殿為磚混結構,端莊明亮,殿後穩倚石岩,左側為磚混樓房,底層作廚房。樓層為客房及宿舍。設施齊全,裝飾新穎,右為新建樓房,底層為生活用房,二樓設有佛堂,前方設有陽台,遠眺視野寬闊。寺院當家師釋修西年近古稀,寺內常住僧尼居士共17人,常年香燭不斷,每逢佛節更有四方善信爭相朝拜。正如後殿門楹聯所稱“名山毓秀風月靜,梵宇莊嚴鼓鐘鳴。”境地清幽,真是令人嚮往的寶山,風景如屏的聖地。

著名品牌

延祥茶,又名延祥孔坑茶。海撥700多米的雲霧山區孔坑,位居延祥村西,世稱西園。此地朝東背西,旭日東升即照於此,午後巍山僻日。園地首層烏土,底層硃砂,自古以來培育著數十畝碧綠食茶,統稱延祥孔坑西園茶。採茶每年一次,於"穀雨"後"立夏"前選晴天採摘為佳,經精工細制,茶色青綠,茶味先苦後甜再清涼,有提神,化氣,消食,解毒之功能。相傳清代延祥孔坑西園茶曾作為"貢奉"進京,因而有"貢茶"之稱,名揚國內外。據檔案記載,民國36年(1947)9月間,台灣省為慶祝台灣光復二周年舉行名產品展覽活動,特設福建館,並指定寧化延祥孔坑西園茶供展。解放後,1955年、1956年曾被選送北京參加全國農業展覽會,獲得很高評價,也曾贈送給毛澤東主席,作為表達寧化泉上人民心意的禮物。

交通概況

在現有X796縣道(東起明溪縣蓋洋鄉的縣道經泉上鎮通寧化縣)的基礎上,2018年湄渝高速公路經過泉上鎮(泉上鎮高速出口轉X796縣道)全線開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