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海陸交接處至深約 200米處的淺海底部和水層區的動物,又稱淺海動物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沿岸動物群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沿海地區
沿岸帶根據垂直位置變化可分為3個亞帶,包括位於高潮線以上的潮上帶,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潮間帶和低潮線與海生植物生長下界之間的潮下帶,面積僅占海洋總面積的8%。沿岸帶自然環境多樣,光線充足,海洋植物生長茂盛,食物豐富,有利於各種類型的動物生長、棲息,是海洋動物群中動物種數最多和數量最為豐富的地帶。
特徵 動物群種類繁多,生活方式多樣。①有大量營底棲固著生活的腔腸動物、海綿動物、軟體動物、甲殼類和棘皮動物等。②魚類一般不善於迅速游泳,具有很多適於波浪衝擊的特徵,如()、比目魚類的鰈()、鮃()等身體扁平,伏臥在海底生活;魴()等魚類的胸鰭變形成為爬行器官,時而在近底水層遊動,時而沉降于海底爬行;有些魚具有吸盤,把身體固著在岩石或石塊上;有些魚能短時間離水生活,如彈塗魚()可停留在岸旁岩石或紅樹上長達幾小時,利用皮膚在潮濕的空氣中呼吸。③半水生哺乳動物(海豹、海獅、海獺等)多,全水生哺乳動物較少,常見有海牛()、儒艮()、海豚()等。
類型 沿岸帶動物群以底棲動物為主,浮遊動物和游泳動物較少。底棲動物的分布和生態特點,與海岸或基底的性質密切相關,通常按此可劃分為硬底質動物群和軟底質動物群。
①硬底質動物群。 生活在岩石、 石礫和珊瑚礁海底或海岸的沿岸帶動物,以固著和海底爬行生活方式的底上動物占優勢,如海綿動物、苔蘚動物、腔腸類的珊瑚蟲和水螅蟲動物、 軟體動物的牡蠣 ()和貽貝()、棘皮動物的海膽和海百合、 脊索動物的海鞘等。其中,附著於船底和海中設施表面的動物如牡蠣、海鞘等常造成污損,被稱為污著動物;穴居於木材或岩、礁內生活的動物,如軟體動物的石蟶()、吉村馬特海筍()等,稱為鑽孔動物。
②軟底質動物群。生活在泥質和砂質的海底或海岸的沿岸帶動物,營固著生活的動物極少,以底埋和穴居生活的底內動物為主。如沙蠶 ()、 光裸星蟲()、管須蟹()等底埋生物,埋在海底泥砂質中生活,身體呈帶狀或扁平狀,具有出露底面的水管或附肢,從海底表面獲取新鮮海水和食物;蝦蛄()、海蚯蚓()等穴居生物,常掘有特殊的巢穴和管道。由於泥質土中氧氣不易進入,常發生有害氣體,因此一般砂質土中的動物比泥質土中的動物種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