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風黃芪湯,是一種藥品,製作原料有黃耆、防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治風黃芪湯
- 來源:《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 製法:上為末
- 用法:去滓溫服
治風黃芪湯,是一種藥品,製作原料有黃耆、防風等。
治風黃芪湯,是一種藥品,製作原料有黃耆、防風等。【來源】《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組成】黃耆1兩半,防風1兩,遠志1兩,地骨皮1兩,人參1兩,茯苓1兩,大黃1兩,知母2兩。【主治】漏睛膿出外障。初患之時,微有頭旋昏悶,四...
黃芪湯採用黃芪意在扶正祛邪,托膿解毒,且現代藥理證實黃芪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選用大黃是根據中醫學肺與大腸相為表里的原理,以通瀉的方法來排除體內的邪熱、痰濁、瘀血、癰膿。方歌 生芪赤芍丹皮桔,大黃瓜蔞魚腥草。氣虛便秘亦可用,補氣健脾潤腸通。臨床套用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氣托膿,瀉火解毒。主治肺膿瘍...
防己黃芪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風濕性關節炎等屬風水、風濕而兼表虛證者。歌訣 《金匱》防己黃芪湯,白朮甘草棗生薑,益氣祛風又行水,...
黃芪防風湯是一道處方,製作材料有生黃芪、防風、柴胡、炒當歸、廣陳皮等。組成 生黃芪12克,防風、柴胡、炒當歸、廣陳皮、淡乾薑、乾荷邊各3克,北細辛1克,台烏藥、焦白芍、雲茯苓、鹿銜草各克。製作 將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功效 溫中健脾止痛。適用於脾腎陽虧,虛寒腹痛者。
黃芪防風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林改錯》卷下。具有昇陽補氣,活血解痙,祛風除濕之功效。主治脫肛。組成 黃芪四兩(生,120g),防風一錢(3g)。用法用量 水煎服。小兒減半。功用 昇陽補氣,活血解痙,祛風除濕。主治 脫肛。方義 脫肛多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所致。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藥;防風勝濕...
黃耆防風湯是一道藥物,由黃耆、防風等原料製作而成。《醫林改錯》卷下 處方 黃耆4兩(生),防風1錢。功能主治 脫肛,不論10年8年。用法用量 水煎服。小兒減半。摘錄 《醫林改錯》卷下 《醫說》卷一引許胤宗方 別名 珊瑚蒸 處方 黃耆、防風。功能主治 感風不能言,脈沉而緊。用法用量 珊瑚蒸(《串雅篇...
獨活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幼幼新書》卷十三引張渙方。主治小兒中風拘攣。組成 獨活、綿黃芪、酸棗仁各一兩,羚羊角(屑)、桑根白皮(銼)、肉桂、麻黃(去根節,稱)、川芎各半兩。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以水一盞,加生薑、薄荷各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熱服。主治 小兒中風拘攣。重要...
第一真黃風湯 第一真黃風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略十三篇》卷一。主治真中風,初感一切形證。組成 嫩黃芪三錢,防風根八分,雲茯苓三錢,炙甘草五分,制半夏一錢半,福橘皮一錢,當歸身三錢,赤芍藥一錢半,豨簽三錢。用法 上以長流水煎,入竹瀝三錢,薑汁五分,和服。主治 真中風,初感一切形證。
黃芪赤風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林改錯》卷下。具有大補元氣,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癱腿,諸瘡諸病,或因病虛弱。組成 黃芪(生)二兩(60g),赤芍一錢(3g),防風一錢(3g)。用法用量 水煎服。小兒減半。治癱腿,多用一分,服後以腿自動為準,不可再多。功用 大補元氣,活血化瘀。主治 癱腿,諸瘡...
歷節風證,周身關節皆疼,或但四肢作疼,足不能行步,手不能持物。方義 《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治歷節風之善方也。而氣體虛者用之,仍有不效之時,以其不勝麻黃、防風之發也。今取《金匱要略》治風痹之黃芪五物湯,加白朮以健脾實氣,而即以逐痹(《神農本草經》逐寒濕痹)。當歸以生其血,血...
真中風,服第一、二真黃風湯後,表里俱和,諸證悉退,或二氣未充,或余氛未盡,宜此方調理。方義 方中炙黃芪、雲茯苓、人參、炙甘草益氣健脾; ?當歸身、白芍滋陰養血;防風根、稀薟祛風除濕;制半夏燥濕化痰;福橘皮、枳實理氣消積,化痰除痞。諸藥相合,益氣血,疏風痰,消積滯,則其證可除。本方主要...
用法用量 水煎服。功用 扶正脫毒,散風解毒。主治 淚囊炎初期,清淚時流,昏癢羞明。文獻摘要 祖傳單驗方:同漏睛。名老中醫談治驗:鄭州市劉炳辰介紹:本病初起清淚時流,昏癢羞明,宜刺少澤:迎香;內服黃芪搜風湯(黃芪30克,當歸、白朮、黨參、防風、雲苓、川芎、荊芥、白芷各12克,升麻、甘草各3克)。
芪術湯是中醫方劑,由黃芪、白朮、防風等組成。注意事項 1.本詞條中治療鼻炎的方法在醫生的參考下可服用。 2.由於有些人對某些食物、東西過敏,所以在使用這種方法時僅供參考。在使用過程中如出現各種不良反應,概不負責 方劑簡介 組成 黃芪30g,白朮12g,防風10g,黨參15g,茯苓15g,甘草8g,蒼耳子12g,辛夷...
黃芪姜苓湯是一道以黃芪、人參、甘草、茯苓、半夏、生薑為主料製作的中藥湯劑。處方 黃芪(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功能主治 中風,右半偏枯者。用法用量 水煎大半杯,溫服。加減 中下寒,加乾薑、附子。病重者,黃芪、生薑可用一二兩。摘錄 《四聖心源...
茯苓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二。主治產後風,頭痛,目昏眩。組成 白茯苓(去黑皮)、黃芪(v)、菊花、獨活(去蘆頭)、枳殼(去瓤,麩炒)、當歸(切,焙)、生乾地黃(焙)、人參、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一兩。用法用量 上九味,v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黃芪散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洞天奧旨》卷九。具有補益托毒,清熱疏風之功效。主治腿內外股瘡毒疽癤。組成 生黃芪、白芍、薏苡仁各16克,柴胡、炒梔子各4.5g,牛蒡子、連翹、半夏各3g,甘草6克,金銀花30克,肉桂1克。用法用量 水煎內服。文獻摘要 《傅山醫學全集》:“黃芪散陰湯,主治腿內外股瘡毒疽癤。
受風抽搐或破傷,蜈蠍搜風串經絡,飲用壽甫逐風湯,生芪當歸獨活羌。組成 生箭芪六錢(18g),當歸四錢(12g),羌活二錢(6g),獨活二錢(6g),全蠍二錢(6g),全蜈蚣(大者)兩條。功用 祛風、止抽。主治 中風抽掣及破傷後受風抽掣者。附方 名稱:逐風湯 組成:生黃芪18g,當歸12g,羌活、獨活、...
大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具有益氣溫陽,養陰清熱,健脾和胃之功效。主治肉虛極,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關節疼痛,不嗜飲食,食則咳,咳則右脅下痛,陰引背及肩,不可動轉。組成 黃芪、桂心、巴戟(去心)、石斛(酒浸)、澤瀉、茯苓、乾薑(炮)各三兩(90g),防風、獨活、人參...
加減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張皆春眼科證治》。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除濕之功效。主治胞虛如球。初起不痛不癢,不熱不紅,胞瞼浮腫如懸球狀,舉瞼無力,稍有下垂,按之綿軟,沒有硬結之處,有的可兼發癢,日久漸漸發紅,或覺胞瞼稍有脹痛,白睛淡赤,結眵稀薄。組成 黃芪、炒白朮各9g,黨參、陳皮各1.5g...
大補內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千金翼方》卷五。主治婦人七傷,骨髓疼,小腹急滿,面目黃黑,不能飲食;諸虛不足,少氣,心悸不安。組成 黃芪、半夏各三兩(洗),大棗三十枚,當歸、乾地黃、桂心、人參、茯苓、遠志(去心)、芍藥、澤瀉、五味子、麥門冬(去心)、白朮、甘草各二兩(炙),乾薑四兩。用法 上...
大補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魏氏家藏方》。具有調養氣血,收澀止汗之功效。主治氣血虛損之自汗盜汗,汗多,面色皎白、蒼白或萎黃,氣短懶言;神疲肢倦,心悸怔忡,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歌訣 大補黃芪重蓯地,四君歸芎防山萸,肉桂五味姜棗煎,補益氣血止汗劑。組成 肉蓯蓉9g,熟地黃6g,白...
更以熟地、杜仲、牛膝溫補肝腎,強壯筋骨;人參、黃芪、白朮、甘草,即四君子湯加黃芪,補氣健脾,資助化生之源以壯氣血;當歸、白芍、川芎合熟地,屬四物湯,取其補血行血,又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少用肉桂配入補氣血藥中,能鼓舞氣血之生成。甘草兼以調和諸藥。綜觀全方,具有祛邪不傷正,扶正...
千金三黃湯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用於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方名 千金三黃湯 處方 麻黃 3.5克;黃芪 1.5克;黃芩 2.2克;獨活 3克;細辛 1.5克 出處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 功能主治 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用法 以水...
黃耆湯用於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或發厥自汗,或盜汗不止,或氣虛自汗。總述 方 名:黃耆湯(潤燥之劑)總 結:生津去燥 組 成:黃耆、熟地黃、芍藥、五味子、麥冬、天冬、人參、甘草、茯苓 方 義:(1)黃耆.人參--補氣.(2)熟地.芍藥--補血.(3)烏梅.五=味--斂耗生津.(4)天冬....
並於一邊,彼無氣之邊,即成偏枯。爰立補陽還五湯,方中重用黃芪四兩,以峻補氣分,此即東垣主氣之說也。然王氏書中全未言脈象何如,若遇脈之虛而無力者,用其方原可見效;若其脈象實而有力,其人腦中多患充血,而復用黃芪之溫而升補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見,此固不可不慎也。”
其加枳實、加人參、加牡蠣、加栝樓等法,或治旺氣,或助本元,各隨標本而施。加附子者,專佐麻黃之蒸發,助黃芪溫經,殊非陰寒之謂,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源異流;②《法律》:此方治風入榮衛肢節之間,擾亂既久,證顯煩熱惡寒不食,邪盛正虛可知。其用麻黃為君者,以麻黃能通陽氣而開痹也;故痹非得汗不...
防己黃蓍湯 防己黃蓍湯,治風濕相搏,客於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防己黃蓍湯 【處方】防己(三錢)黃蓍(四錢)白朮(三錢) 甘草(一錢)【用法與用量】作一服,水二鐘,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歷節風證,周身關節皆疼,或但四肢作疼,足不能行步,手不能持物。加減 熱者,加知母;涼者,加附子;脈滑有痰者,加半夏。方論 本方是取《金匱要略》治風痹之黃耆五物湯,加白朮以健脾補氣,而即以逐痹;當歸以生其血,血活自能散風;秦艽為散風之潤藥,性甚和平,祛風而不傷血;陳皮為黃耆之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