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貨論

治理通貨論是中國近代經濟學家馬寅初(公元1882~1982年) 提出的治理通貨膨脹的主張。抗日戰爭時期,馬寅初在其所編《戰時經濟論文論》 中即主張穩定幣值,反對惡性通貨膨脹。他認為,如用發行紙幣籌劃戰費,貧民損失重於富人,而由政府用行政手段強迫巨富們購買相當於其發橫財數量的公債,並徵收財產稅,則可使法幣穩定,市場活躍。1944年,馬寅初在戰時的重要著作《通貨新論》 (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通觀戰時物價昂貴、通貨膨脹的情況,認為中國戰後經濟問題的解決,必須從治理通貨開始,通貨問題是各種經濟問題的根本。

他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貨幣制度更替和貨幣學說的發展情況,從理論和政策兩方面論述了各國調整通貨的根據、方法和步驟; 並從中國實際出發,參照外國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如何整頓當時中國通貨的主張。馬寅初說,在他主張採用緊縮法時,“通貨尚無惡性膨脹的現象,物價比戰前不過高出五倍至十倍左右,因此筆者絕對的主張採用緊縮法使法幣回籠”,但“直至今日 (1944年5月) ……大後方的物價水準平均約達到戰前水準的五百倍,其中較高的地區已近千倍,而戰事尚在繼續進行中……故通貨非發不可,長此以往,吾恐緊縮法不能適用,靜觀今日的趨勢,恐最後非出於德俄膨脹法不可。到整理之一日,另外發一新幣” ( 《馬寅初經濟論文選集·通貨新論》)。他認為這樣辦理,一切損失完全放在全體國民身上,而發國難財者卻可以逍遙法外,實為天下不平之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