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軟腐病對油茶苗木的為害尤為嚴重。在病害暴發季節,往往幾天內成片苗木感病,引起大量落葉,嚴重時株病率達100%,嚴重受害的苗木整株葉片落光而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茶軟腐病
- 病原中文名:多寄主病菌
- 主要危害作物:油茶苗木
- 主要為害部位:油茶葉片和果實
分布及危害,症狀,病原,發病規律,防治措施,營林措施:,化學防治:,
分布及危害
中國亞熱帶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主要為害油茶葉片和果實,也能侵害幼芽嫩梢。受害油茶樹葉片、果實大量脫落,嚴重影響生長和結果。油茶軟腐病在成林中常塊狀發生,單株受害嚴重。一般株病率1.1%~15.8%,比較嚴重的林分株病率可達29.9%(浙江省武義縣林場),嚴重受害林分達73.8%(江西省紅亮墾殖場),甚至達100%(廣西桂林雁山)。
油茶軟腐病對油茶苗木的為害尤為嚴重。在病害暴發季節,往往幾天內成片苗木感病,引起大量落葉,嚴重時株病率達100%,嚴重受害的苗木整株葉片落光而枯死。
油茶軟腐病對油茶苗木的為害尤為嚴重。在病害暴發季節,往往幾天內成片苗木感病,引起大量落葉,嚴重時株病率達100%,嚴重受害的苗木整株葉片落光而枯死。
症狀
葉上病斑多從葉緣或葉尖開始,也可在葉片任何部位發生。侵染點最初出現針尖樣大的黃色水漬狀斑,中心可見一稍隆起的接種體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遺留物。葉片侵染點1個到多個,幾個小病斑可擴大聯合成不規則形大病斑。侵染後如遇連續陰雨天氣,病斑擴展迅速,邊緣不明顯,葉肉腐爛,呈淡黃褐色,形成“軟腐型”病斑。這種病葉常在二三天內紛紛脫落。侵染後如遇天氣轉晴,病斑擴展緩慢,棕黃色至黃褐色,中心褐色,邊緣明顯,形成“枯斑型”病斑。這種病葉不易脫落,有的可留樹上越冬。
葉片感病5~7天后,在適宜的溫度、濕度條件下,病斑上陸續產生許多近白色、淡黃色乃至淡灰色的蘑茹型分生孢子座。
病害能侵染未木質化的嫩梢和幼芽。受害芽或梢初呈淡黃褐色,並很快凋萎枯死,呈棕褐色,可留樹上越冬。條件適宜時其上可產生大量蘑菇型分生孢子座。
感病果實最初出現水漬狀淡黃色斑點,斑點逐漸擴展成為土黃色至黃褐色圓斑,與炭疽病初期症狀相似,但軟腐病病斑色澤較淺。侵染後如遇陰雨天,病斑迅速擴大,圓形或不規則形,病部組織軟化腐爛,有棕色汁液溢出。如遇高溫乾旱天氣,病斑呈不規則開裂。
葉片感病5~7天后,在適宜的溫度、濕度條件下,病斑上陸續產生許多近白色、淡黃色乃至淡灰色的蘑茹型分生孢子座。
病害能侵染未木質化的嫩梢和幼芽。受害芽或梢初呈淡黃褐色,並很快凋萎枯死,呈棕褐色,可留樹上越冬。條件適宜時其上可產生大量蘑菇型分生孢子座。
感病果實最初出現水漬狀淡黃色斑點,斑點逐漸擴展成為土黃色至黃褐色圓斑,與炭疽病初期症狀相似,但軟腐病病斑色澤較淺。侵染後如遇陰雨天,病斑迅速擴大,圓形或不規則形,病部組織軟化腐爛,有棕色汁液溢出。如遇高溫乾旱天氣,病斑呈不規則開裂。
病原
油茶軟腐病病原菌是個多寄主病菌,除侵害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外,也侵害小果油茶(C.meiocarpa)、攸縣油茶、越南油茶、浙江紅花油茶(C.semiserrata)、紅山茶、茶樹(Thea sinensis)等山茶屬樹種,還侵害其他14個科的50多種植物。
病菌的無性世代是油茶傘座孢菌(Agaricodochium camellia Liu,Wei et Fan),該菌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形成兩種形態特徵和習性完全不同的分生孢子座。在通風濕潤、乾濕交替條件下,病斑上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這種分生孢子座墊狀、半球形,具短柄,近白色到淡灰色,成熟時頂部寬315~563μcm,高113~225μm(柄部在內),由許多從柄部頂端輻射狀伸向邊緣的分生孢子梗所組成,容易脫落。新鮮的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具有很強的侵染能力。在培養皿內保濕,不遇寄主時,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覆蓋表面,形成“黑頂蘑菇”,則喪失其侵染能力。
在高濕、不通風條件下,病斑上常形成非蘑菇型分生孢子座。這種分生孢子座黑色,墊狀,無柄,單生或連生,與葉組織連在一起,不易脫落,成熟時周緣被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所覆蓋,寬57~168μm,高45~85μm,沒有侵染能力。林間常在病落葉堆中可找到。
分生孢子梗無色,5~8橫隔,稍彎曲,雙叉分枝5~9次,產孢細胞外露,瓶梗單點產孢。分生孢子淡青色,近球形,基部平截,無隔,直徑2.1~3.7μm,領肩明顯,基生,連生,常發生粘連而呈黑色粘質孢子團。
病菌的無性世代是油茶傘座孢菌(Agaricodochium camellia Liu,Wei et Fan),該菌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形成兩種形態特徵和習性完全不同的分生孢子座。在通風濕潤、乾濕交替條件下,病斑上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這種分生孢子座墊狀、半球形,具短柄,近白色到淡灰色,成熟時頂部寬315~563μcm,高113~225μm(柄部在內),由許多從柄部頂端輻射狀伸向邊緣的分生孢子梗所組成,容易脫落。新鮮的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具有很強的侵染能力。在培養皿內保濕,不遇寄主時,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覆蓋表面,形成“黑頂蘑菇”,則喪失其侵染能力。
在高濕、不通風條件下,病斑上常形成非蘑菇型分生孢子座。這種分生孢子座黑色,墊狀,無柄,單生或連生,與葉組織連在一起,不易脫落,成熟時周緣被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所覆蓋,寬57~168μm,高45~85μm,沒有侵染能力。林間常在病落葉堆中可找到。
分生孢子梗無色,5~8橫隔,稍彎曲,雙叉分枝5~9次,產孢細胞外露,瓶梗單點產孢。分生孢子淡青色,近球形,基部平截,無隔,直徑2.1~3.7μm,領肩明顯,基生,連生,常發生粘連而呈黑色粘質孢子團。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未發育成熟的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在病部越冬。冬季留於樹上越冬的病葉、病果、病枯梢及地上病落葉、病落果是病菌越冬地場所。翌春當日平均氣溫回升到10℃以上,越冬菌絲開始活動,雨後陸續產生蘑茹型分生孢子座,是病害的初侵染源。晚秋侵染的病斑黃褐色,是病菌主要的越冬場所和初侵染源。越冬病葉及早春感病病葉,在陰雨天氣,能反覆產生大量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當環境不宜侵染時,蘑菇型分生孢子座能在病斑部或侵染處渡過乾旱期,到下次降雨時再行傳播侵染。
氣溫在10~30℃間,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均能發生侵染,但以15~25℃發病率最高。超過25℃發病率顯著下降,低於15℃,能發生侵染,但潛育期長,病程緩慢。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傳播和侵染都需要雨水及高濕的環境,因此適宜侵染的溫度範圍內,空氣濕度與病害發生的關係十密切。據試驗在不保濕條件下,相對濕度低於98%,便不能發生侵染。在林間只有陰雨天才能滿足這一條件。所以油茶軟腐病只有在陰雨天發生。每次中到大降雨後,林間相繼出現許多新病株、新病葉。雨量大,雨日連續期長,新病葉出現多。反之則病葉少。4~6月是南方油茶產區多雨季節,氣溫適宜,是油茶軟腐病發病高峰期。10~11月小陽春天氣,如遇多雨年份將出現第二個發病高峰。
山凹窪地、緩坡低地、油茶密度大的林分發病比較嚴重;管理粗放、萌芽枝、腳枝叢生的林分發病比較嚴重。
氣溫在10~30℃間,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均能發生侵染,但以15~25℃發病率最高。超過25℃發病率顯著下降,低於15℃,能發生侵染,但潛育期長,病程緩慢。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傳播和侵染都需要雨水及高濕的環境,因此適宜侵染的溫度範圍內,空氣濕度與病害發生的關係十密切。據試驗在不保濕條件下,相對濕度低於98%,便不能發生侵染。在林間只有陰雨天才能滿足這一條件。所以油茶軟腐病只有在陰雨天發生。每次中到大降雨後,林間相繼出現許多新病株、新病葉。雨量大,雨日連續期長,新病葉出現多。反之則病葉少。4~6月是南方油茶產區多雨季節,氣溫適宜,是油茶軟腐病發病高峰期。10~11月小陽春天氣,如遇多雨年份將出現第二個發病高峰。
山凹窪地、緩坡低地、油茶密度大的林分發病比較嚴重;管理粗放、萌芽枝、腳枝叢生的林分發病比較嚴重。
防治措施
防治上應以營林措施為主,加強培育管理,提高油茶林的抗病能力。采穗圃、苗圃等可考慮藥劑防治。
營林措施:
1.改造過密林分,適度整枝修剪:改造密林,去病留健,去劣留優,既是增產措施,也是防病措施。江西省紅亮墾殖場1976年對過密林分進行隔行疏伐,次年病情指數下降24.7%。2.冬春結合整枝修剪,清除越冬病葉、病果、病枯梢:浙江省常山油茶研究所1979年早春對23株重病株實施清除越冬病葉、病果、病枯梢處理,病情指數下降83.3%,對照區病情指數上升7%。1980年早春對發病較重的206、309號林地進行清除病源為主的修剪,結果處理區病情指數比上年下降38.6%,而對照區則比上年上升18.2%~46.9%。3.選擇土壤疏鬆、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加強苗圃管理。圃地要及時鬆土除草,培育大苗要疏密相宜,適度疏枝修剪,發現病苗及時仔細清除病原,防止蔓延。病果種子可能帶菌,避免從病樹上採種。
化學防治:
研究表明,波爾多液、多菌靈、退菌特、甲基托布津等藥劑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根椐油茶軟腐病的發生規律,應注意選擇附著力強、耐雨水沖刷、藥效持續期長的藥劑。1:1:100等量式波爾多液,晴天噴藥後附著力強,耐雨水沖刷,藥效期持續20天以上,防效達84.4%~97.7%,是目前較理想的藥劑。噴藥時間以治早為好,第一次噴藥在春梢展葉後抓緊進行,以保護春梢葉片。雨水多、病情重的林分,5月中旬到6月中旬再噴1~2次,間隔期20~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