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編制進程
2018年12月由銅仁市林業局提出,向銅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申請,並報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覆同意《油茶生產系列標準》市級地方標準予以立項,根據《市質監局關於下達〈油茶生產系列標準〉市級地方標準制定項目的通知》(銅質技監標函〔2018〕10號)檔案要求,銅仁市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進行《油茶果採收與處理技術規程》市級地方標準的制定工作。該標準由銅仁市林業局歸口。
2019年1月20日,圍繞《油茶果採收與處理技術規程》標準的制訂,成立了由銅仁市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銅仁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銅仁市林業局、貴州黔玉油茶開發有限公司、貴州玉屏千林林業投資有限公司等單位組成了標準編制工作領導小組,標準編制組由銅仁市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劉四黑任組長,負責牽頭標準的制訂工作,同時明確了標準起草單位、責任人員及起草人員,制定了工作計畫。
2019年10月20-27日,由大連民族大學阮成江帶隊,組織標準編制組劉四黑、楊明等同志到貴州萬沐春油茶鮮果處理中心、大龍健康油脂廠、大龍益壽植物油廠、祥馳油脂加工廠進行油茶果處理現場調研並抽樣檢測。
2019年12月25日,為保障標準的實用性,將標準初稿傳送到貴州萬沐春油茶鮮果處理中心、大龍健康油脂廠、大龍益壽植物油廠、祥馳油脂加工廠等負責人進行初次修正、驗證,根據修正、驗證結果修改了部分指標值,形成第一次修改稿。
2020年2月23日,形成《油茶果採收與處理技術規程》第二稿,2020年4月18日在貴州黔玉油茶開發有限公司會議室組織了相關單位負責人及專家進行了第一次討論,並徵求意見,並根據參會人員各自意見,進行了修改。2020年6月2日,在“梵淨山油茶籽油標準制定臨時工作”群內徵求意見。2020年6月10日再次到貴州省松桃福農鑫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驗證,形成了第三稿。
2020年9月30日,地方標準《油茶果採收與處理技術規程》(DB5206/T 121-2020)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銅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0年12月31日,地方標準《油茶果採收與處理技術規程》(DB5206/T 121-2020)實施。
制定依據
起草工作
起草單位:銅仁市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銅仁市林業科學院、銅仁市檢驗檢測院、銅仁市林業局、貴州黔玉油茶開發有限公司、貴州大龍益壽植物油有限公司、貴州省松桃福農鑫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貴州一航生態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貴州大龍健康油脂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劉四黑、郭少海、蔡文武、楊明、阮成江、梁玖華、安啟明、禹雪、張正、陳善能、張福安。
標準目次
前言 | |
---|
1 範圍 | |
---|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 |
---|
3 術語和定義 | |
---|
4 果實採收 | |
---|
5 采後處理 | |
---|
6 儲藏 | |
---|
7 質量控制 | |
---|
8 檢測方法 | |
---|
9 標籤標識 | |
---|
10 運輸 | |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地方標準《油茶果採收與處理技術規程》(DB5206/T 121-2020)規定了油茶果採收與處理技術的術語和定義、果實採收、采後處理、貯藏、質量控制、檢測方法、標識標籤、運輸等要求。該標準適用於銅仁市轄區內山茶屬油用物種的果實采後處理。
引用檔案
GB/T 5009.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水分的測定 GB/T 5491 糧食、油料檢驗 扦樣、分樣法 GB/T 5492 糧食、油料檢驗色澤、氣味、口味鑑定法 GB/T 5494 糧油檢驗—糧食、油料的雜質、不完善粒檢驗 | GB/T 8946 塑膠編織袋 GB/T 14488.1 植物油料—含油量測定 GB/T 24904 糧食包裝—麻袋 GB/T 37917 油茶籽 LY/T 2034 油茶果采後處理技術規程 |
參考資料:
實施建議
應在該標準實施前保證文本的充足供應,讓每個使用者都能及時得到文本,這是保證該標準貫徹實施的基礎。該標發布後、實施前應將信息在媒體上廣為宣傳。要分別標準的不同使用對象,消費者、生產企業、質量監管部門等,有側重點地進行培訓、宣傳。建議質量監督部門加強對強制性指標的監測。
意義價值
地方標準《油茶果採收與處理技術規程》(DB5206/T 121-2020)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對推進銅仁市乃至全貴州省油茶標準化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為油茶產品加工企業提供了更新、更全面、更科學的技術支持。該標準對提高貴州油茶產業發展水平、提升貴州油茶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義。該標準的實施對銅仁油茶產業搶占貴州油茶產業發展制高點,爭做貴州油茶產業的排頭兵,提升“中國油茶之鄉”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促進銅仁市公共品牌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集團化發展,帶動貴州省15個油茶產業重點縣實現油茶畝產值3500元以上,全市實現油茶總產值35億元以上,可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貧困山區脫貧致富做出積極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