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上,勤勞智慧的河間人創造了璀璨的文化,河間詩經文化便是其中最傑出代表。
歷史淵源,貢獻,
歷史淵源
初傳《詩》多家,魯、齊、韓三家《詩》失傳,只有毛《詩》一家傳下來,《毛詩》就是毛萇傳下來的《詩經》。它的發祥地就在河間。毛詩由毛亨、毛萇叔侄二人所傳,秦始皇焚書坑儒,諸家經典多遭焚,荀子的弟子毛亨來到河間國武垣縣,也就是現在的河間市隱居下來。
他在整理古文《詩經》的基礎上,開始作《詩經詁訓傳》,並授學侄兒毛萇。毛亨去世後,河間王劉德封毛萇為博士,在國都南建“日華宮”,北建“君子館”。元代至正年間,河間路總管王思誠奏請皇帝在毛公墓前修建毛公書院。
到了近代,毛公書院修茸得更加完備,陸續聘請學識淵博者擔任主講,毛公書院 1928 年以後改稱“毛公學堂”,為社會培養出不少人才。毛公書院歷經 600 多年的風風雨雨,最終沒有在“十年浩劫”中幸免於難,所有建築全部被毀,今後人為之擾腕嘆息。 河間自古就是詩經文化的傳授研究之邦,更是詩經文化的發祥地。
貢獻
一代又一代的詩經學者大師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