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左把大奇槍,河北省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間左把大奇槍
- 地理標誌:河間市
- 非遺級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起源,傳承,
起源
河間左把大奇槍在北方武林中享有盛譽,習練者多,流傳地廣,特別是在冀中平原河間、高陽、任丘、肅寧一帶很盛行。左把大奇槍據傳為羅家槍(亦稱姜家槍,它因其獨特的、有反常規的左把握槍方式,易守難攻,毫無破綻的出招特點,曾經留下有槍械中遇左把不敢“扎”的威名。
傳承
左把大奇槍從最初傳人少林派老和尚傳給西張莊村王老四至第四代李梅、李海以前,一直都是口傳、心記、身教授業的。李梅文武全才,用取長補短、兩優結合的方式成功地將散傳的口訣編撰了刀譜、拳譜和《左奇槍論》、《大奇槍歌》,至此大奇槍才有譜卷文寶。到第五代傳人李登瀛這一代,他既是傳播者又是創新者,在大奇槍原來的基礎上,又糅進了短拳、形拳、八卦等武學精華,博採各家之長,逐漸使大奇槍形成了一套既能保護自己,又能制勝對手的“殺手鐧”套路。
憑藉左把大奇槍更加完善的套路技法,李登瀛在南京第二屆武術擂台賽上威震群雄,為河間武術贏得榮譽。一時間全國各地各流派紛紛來西張莊武術館切磋,交流技藝,足見河間左把大奇槍在武術界影響之大,功底之深。
至第六代傳人李永祥(李登瀛之子)時,西張莊村習武之風更是有增無減,收徒方面,已由周邊地區擴展到了遼寧、河南等省。新中國成立後傳給杜國檁、杜居峰等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左把槍這一武術門類認識淡博,後繼乏人,如今能習練左把槍12趟大槍套路的人已經為數不多了。前輩的珍貴遺存,繪畫圖式(手抄本)《大奇槍論》、《大奇槍歌》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李登瀛南京國術比賽的獲獎證書現殘存,只有銀盾和那支歷經百年滄桑的大槍還算完好。搶救瀕於失傳的河間左把大奇槍,對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武術,弘揚武術文化,促進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