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大鼓是一種河北省的傳統民間藝術。演奏風格獨樹一幟,鼓譜豐富,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奇葩,是河間豐厚的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內容。2006年,河間大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河間大鼓歷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鼓
- 外文名:Drum
- 類別:打擊樂器
- 分類:堂鼓,腰鼓,板鼓等
- 特點:體大,音響,悅耳,耐打擊
河間大鼓是一種河北省的傳統民間藝術。演奏風格獨樹一幟,鼓譜豐富,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奇葩,是河間豐厚的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內容。2006年,河間大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河間大鼓歷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
河間大鼓是一種河北省的傳統民間藝術。演奏風格獨樹一幟,鼓譜豐富,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奇葩,是河間豐厚的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內容。2006年,河間大鼓被列入河北省第...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於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
安徽大鼓是一種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淮北、長江兩岸和江淮之間的廣大鄉村和城鎮。安徽大鼓起源於安徽泗縣一帶,原名泗州大鼓。相傳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
簡介西河大鼓是北方較為典範的鼓書暨鼓曲形式,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河間大鼓。源於清代中葉河北省中部農村,流行於河北、山東、河南以及東北,西北部分地區。清道光年...
江西大鼓是流傳於江西省一帶的傳統鼓曲,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大鼓型多為一人擊鼓說唱,有的一手擊鼓,一手敲打竹柳或金屬片邊敲邊唱。...
河間歌詩,河北省河間市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河間歌詩是漢代以來河北民間口頭文學的傑出代表,是當代《詩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間歌詩...
趙玉峰1894-1971西河大鼓趙派創始人。藝名趙雙合,河北河間人。幼年流落天津,初學京韻大鼓,後改學小北口西河大鼓。11歲開始賣藝,青年時已嶄露頭角。他的演出活動多...
傣族大鼓: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區稱之為“光弄”,西雙版納傣族地區稱之為“光邊”。另有“兩面鼓”、“雙筒皮鼓”之稱。...
駱派京韻大鼓是一種天津市的傳統說唱藝術。著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藝名小彩舞)駱玉笙(1914年—2002年)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在繼承劉 、白兩派藝術基礎上,博採...
廬州大鼓是一種流行於淮北、長江兩岸和江淮之間廣大鄉村和城鎮的民間曲藝種類。起源於安徽泗縣一帶,原名泗州大鼓,是安徽大鼓的一部分,流派源於華山派張、柴二門之...
河間,古稱河澗、瀛洲,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東與滄縣、青縣接壤,北與大城縣、任丘市交界,西與肅寧縣、高陽縣相鄰,南與獻縣相連。屬於湖積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
山東大鼓又稱“犁鏵大鼓”、“梨花大鼓”,起源於山東農村,清末進入濟南等城市。山東大鼓的樂器最初除書鼓外另用兩枚農具犁鏵碎片擊拍,後改用兩枚鐵片和銅片,並...
劉寶全(1869年-1942年),男,曾用名劉順全,字毅民,河北省深縣人。京韻大鼓演員,劉派京韻大鼓創始人。作品有《大西廂》等20餘段。...
胡金堂,約生於清朝道光年間,後長年在北京、天津作藝,是改革木板大鼓使之演變為京韻大鼓的名家之一。...
白派是京韻大鼓公認的基本流派,是白雲鵬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創造的。白派唱腔對字音的處理十分講究,注重聲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強弱的變化,氣口輕重的設定,特別善於演唱大...
河間大鼓 河間大鼓演奏技巧多變。大鼓演奏樂器都是由大鼓、小鼓(俗稱引鼓)、大鑔、小鑔、大鐃、大鑼(個別)、小鑼、雲鑼為主要樂器。一般一個大鼓隊配備一面大鼓...
焦秀芸,女,西河大鼓藝人·焦秀蘭、焦秀芸姐妹倆,是拉洋片藝人“大金牙”焦金池的女兒。彼時曾被人稱為“二秀”,不但模樣漂亮,而且嗓子好。焦秀蘭和焦秀芸的...
西河大鼓初名“梅花調”“犁鏵片”,也一度叫作“河間大鼓”。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演出時定名為“西河大鼓”。以後,數十年間隨著藝人的流動,傳播各地,出現了許多...
洪順曲藝社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河間大鼓。源於清代中葉,河北省中部農村,流行於河北、山東、河南以及東北,西北部分地區。清道光年間,河北高陽縣木板大鼓...
北方的鼓詞呈現說唱結合的形式,分類為梅花大鼓、京韻大鼓、京東大鼓,作品有《大明興隆傳》、《亂柴溝》。...
馬三峰(約1820~1890),西河大鼓主要創始人。原名馬大河、馬瑞河,河北省高陽縣人。主要藝術活動年代約在1840~1880年之間。馬三峰自幼學唱木板大鼓,久負盛名。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