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街道(四川廣元市利州區河西街道)

河西街道位於廣元市城區西郊,嘉陵江西邊,故名“河西”。東鄰利州區工農鎮,北靠朝天區蒲家、西北二鄉,西北分別和利州區的楊家岩、回龍河街道接壤,西、南界廣元經濟開發區下西壩社區街道辦事處,幅員面積45平方公里,轄5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另有5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西街道
  • 位置廣元市城區西郊
  • 面積:45平方公里
  • 方言:廣元話
歷史沿革,政區概況,

歷史沿革

河西在南朝齊置烏奴鎮城,唐置嘉陵、望喜驛,宋置望喜鎮,明清置問津驛。清代分別屬則天裡轄上西、下西、順壩、磁窖、回龍5保;柏龍里轄柏龍保的一小部分;清和里轄中寨壩、尚家營、五佛岩、下西壩4處(保)。民國初屬上西、金帽、大石鄉、第一(河西)團區和第十四(王家)團區、城鄉團區之各一小部分。1950年以舊河西鄉全境和龍潭鄉的4個保、漢壽鎮的1個保建廣元縣河西區。並分河西鄉和龍潭、漢壽鎮劃屬的保建新農、回龍、新政、西北、農權、三合、印台7鄉。1951年以原龍潭鄉北境建立界牌鄉;分新政鄉北建立愛國鄉;分三合鄉西北建新建鄉;羊木區的工農鄉劃入。1953年撤銷新建、農權2鄉併入三合鄉;撤銷愛國鄉併入新政、工農2鄉;並將西北鄉劃屬羊木區。1955年撤銷大壩區時,將龍潭鄉劃入;撤銷界牌鄉併入龍潭鄉;撤銷新政鄉併入新農鄉。同年撤銷河西區,將新農、回龍、工農、龍潭、三合、印台6鄉劃為廣元縣直屬鄉。1956年印台鄉併入新農、龍潭、三合3鄉;三合鄉併入回龍鄉。1957年恢復河西區,將新農、回龍、工農、龍潭4鄉又劃屬河西區;從回龍鄉分置原三合鄉;從龍潭鄉分置原界牌鄉。1958年三合鄉併入回龍鄉,同年回龍鄉與新農鄉合併成立河西鄉,界牌鄉與龍潭鄉合併成立龍潭鄉。1959年將盤龍鄉由寶輪區劃入。1960年將縣直屬東壩鄉劃入。1961年從龍潭鄉分出原界牌鄉,從河西鄉分出新政鄉境建立上西鄉,從河西鄉分出原三合鄉。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重名,河西鄉更名為下西鄉,三合鄉更名為陵江鄉,界牌鄉更名為界牌埡鄉。1984年10月經廣元縣政府批准,將東壩、工農2鄉劃屬嘉陵鎮,以鎮帶鄉。廣元撤縣建市後,於1985年10月經市政府批准,撤銷河西區和上西、下西2鄉,建立河西街道辦事處,直轄7個居民委員會和上西、下西2個村民辦,帶管龍潭、界牌埡、盤龍、陵江4鄉。1989年將龍潭、界牌埡2鄉劃屬東壩街道辦事處,河西街道辦事處直接管轄上西、下西2個村民辦和盤龍、陵江2鄉。1990年經市政府批准,恢復上西、下西鄉。1992年撤鄉並辦,撤銷上西、下西鄉合併為河西街道辦事處,轄16村。1993年將吳家浩、上西2村劃出成立上西經濟開發區。1996年將同心、群心、學工3村劃出成立回龍河工業小區。1998年將八一村6、7、8三個組劃出成立穆斯林經濟開發區。2001年7月整體劃入廣元市利州經濟開發區。2002年3月將楊柳村劃出成立楊家岩社區街道辦事處。2003年7月將白山、楊家浩、浩口、鄭家溝4村及水上居委會劃出成立西城街道辦事處。2005年7月市委市政府撤銷利州、上西經濟開發區,將河西街道建設、南陵、活力、下西、八一5個村,曾家橋、鐵路、火車南站、陵西、利州西路5個社區居委會劃出成立廣元經濟開發區下西壩社區街道辦事處,其餘(民權村、建設村8組、南陵村6、7組、八一村6組、陵西社區2組)劃歸市中區(現利州區)管轄,2006年1月市中區委區政府撤銷西城街道辦事處與河西街道辦事處合併,成立新的河西街道辦事處。

政區概況

河西街道緊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風景名勝區皇澤寺、川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廣元火車南站、全國知名企業娃哈哈廣元工業園區以及廣元經濟開發區下西物流園區,國道108線、212線、寶(雞)成(都)鐵路、普(濟)成(都)鐵路以及即將修建的蘭渝鐵路均從境內穿過,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境內煤、鐵礦、石灰石蘊藏豐富,植被良好,主要樹種為柏樹、馬尾松等,森林覆蓋率達45%。境內屬中山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境西北岩九山海拔1319米,最低點江邊海拔460米,年日照1310小時,降水量972毫米,無霜期263天,年均氣溫16.1℃。村組公路、水利電力、通訊通信、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2012年街道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936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