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57年,學校發展到13個班,600多名在校生的規模。“文革”期間,學校停止招生達7年之久。1973年學校恢復招生。1976年9月,學校恢復“廣東老隆師範學校”校名。1979年12月,恢復招生考試制度後的235名畢業生畢業。1982年、1984年,學校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普教系統先進集體”。1987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學校被確定為“省市共管,以市管為主”的省屬重點師範學校,屬原惠陽地區管轄。
1988年河源建市,學校相應劃入
河源市管轄,面向河源市五縣一區招生。1989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被定為中國與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加強師資培訓項目學校。1990年4月經河源市人民政府批准,學校行政級別定為副處級,有教學班17個,學生920人,教職工107人。1991年經市編委批准同意,學校設立
教務科、學生科、政教科及
辦公室等四個內設機構。1993年學校被評為“全國中國小讀書活動先進單位”。1994年學校被中共廣東省委武委會評為“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 1996年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驗收達標。1997年學校被確定為市管學校,財務、人事、業務由市教育局直管,黨、團、婦、工會由龍川縣代管。同年學校被評為廣東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廣東省“實施《
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單位”。 2000年全省中師停止招生,同年9月學校掛靠惠州學院招收小教大專文理科班各100名學生。至此,學校發展到占地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有26 個教學班、1262名學生、165名教職工的規模。
2001年5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老隆師範學校升格為,同年9月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核定,學院為副廳級事業單位,同年成立學院黨委,下設機關、師範教育、職業教育、學生四個黨支部。2003年5月經河源市機構編制委員會同意,學院內設八個副處級處室:黨委辦公室、學院辦公室、人事處、教務處、學生工作處、招生就業處、總務處、繼續教育處。
2004年3月學院新校區動工興建,校址設在市區東環路東江河畔,同年9月新校區落成招生。2005年9月,老校區遷至市區,新老校區合併。
學校現狀
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7275人,教職工491人,專任教師276人,其中副高職稱以上教師67人,雙師素質教師162人。學院下設
師範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機電工程系、電子與信息工程系、旅遊與經濟系、管理系、藝術與設計系、思教部、
實訓中心等9個院系和教育技術中心、圖書館、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和學報編輯部等4個教輔機構;開設套用電子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旅遊管理、文秘、計算機套用技術、英語教育、語文教育、
音樂教育等31個專業;擁有教學儀器設備價值近3000萬元,各類實驗實訓項目76個,教學電腦1252台,圖書館藏書54.3萬冊,並建有校外實訓(習)基地88個
教學理念
學院注重以人為本,積極踐行“厚德、強技、奮發、敬業”校訓,努力形成“方正、博學、允能、創新”的優良校風。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成立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能鑑定所”,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具備了36個工種的國家級職業技能鑑定資格;成立了由科技部批准的“
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設立了國語水平測試站、大學英語四、六級、全國公共英語等級、全國計算機等級、全國秘書職業資格、國家導遊證等多個國家級考證點
學校榮譽
學院在全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優秀等級。評估專家組對學院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給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認為學院領導班子團結進取,教職員工愛崗敬業;教學工作中心地位突出;教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基本建設和教學改革健康有序;校園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學院已呈現出“發展快、態勢好,潛力大”的良好勢頭,成為本地區培養適應新型工業化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注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與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學術團體建立了經常性的交流合作關係,開展學術交流、項目合作和人才培養工作,國際交流和合作領域正不斷拓展。。
學院畢業生供不應求,深受企事業單位歡迎,05、06、07年就業率分別為95.8%、99.47%和99.67%,就業率一直位居全省同類院校前茅,其中07年就業率在全省109所高校中排名第四,在全省同類院校中位居第一。
地址及郵編
地址:河源市東環路大學城 郵編: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