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烏新疆亞種

河烏新疆亞種

河烏新疆亞種(學名:Cinclus cinclus leucogaster)是雀形目河烏科的鳥類,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喉、胸部白色。體羽較短而稠密。嘴較窄而直,嘴長與頭幾等長;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無嘴須,但口角處有短的絨絹狀羽。鼻孔被膜遮蓋。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較短,尾羽12枚。跗蹠長而強,前緣具靴狀鱗;趾、爪均較強。棲息活動于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他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於西伯利亞,蒙古,阿富汗和中國新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河烏新疆亞種
  • 拉丁學名:Cinclus cinclus leucogast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河烏科
  • 河烏屬
  • 河烏
  • 亞種:河烏新疆亞種
  • 命名時間:Bonaparte, 1850
  • 英文名稱:White-throated Dipper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雄鳥:白色型:額、頭頂、後頸、上背暗棕褐色,具蒼白色端緣;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隱現的暗色斑紋。翅褐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緣。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頦、喉、胸白色;腹、脅濃棕褐沾黑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
褐色型:上體似白色型,但額至後頸色較淺淡。頦、喉、胸暗棕褐色;腹、脅、尾下覆羽暗褐色,後者沾灰、羽緣色淡。
雌鳥與雄鳥形態相似。
幼鳥(白色型):額至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羽緣黑褐,形成鱗狀斑紋。翅羽黑褐,具灰色外緣及灰白色端緣。頦至胸污白色,具褐色細點斑,胸部較著;腹、脅灰褐,腹中央污白沾土棕色。
幼鳥(褐色型):上體羽色與白色型成鳥相似。下體頦、喉、胸棕褐色,具灰白端緣;下體餘部暗棕褐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成鳥暗褐、幼鳥淡黃褐色(或成鳥暗藍灰色、幼鳥黃肉白色)。
該亞種額至上背褐色,不同於青藏亞種(C.c.przwalskii)和西藏亞種(C.c.cashme-riensis )為暗棕褐色;下體全白色或頦至胸白色、胸以下淡棕褐色,與後二者下體無白色(褐色型)或頦至胸白色而胸以下呈暗棕褐色(白色型)相區別;該亞種翅較短,雄鳥(11♂♂)平均翅長90.1mm,而後二者雄鳥翅長在94mm 以上。

生活習性

棲息活動于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從不遠離河流而飛往他處,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動,遇驚及受到干擾時,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他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
單個或成對棲息活動於1500米以上的山間河流中,沿河流上下飛行,從不到河流兩岸的樹上停息。成對活動時,常一個在前邊飛,另一個緊隨其後飛去,邊飛邊發出“喳-,喳-”的叫聲,飛行緊貼水面直線飛進,每次飛行50米左右就停落大石上並很快跳入水中覓食,在石上停息時常有屈腿下蹲、點頭,翹尾動作,遇驚時飛行速度較快,發出急促的“喳.喳.喳.喳.”聲順原活動方向飛去或折轉向相反方向飛去。
在河流淺水處涉水向亂石縫中尋食,深水處則潛水鑽入大石縫中尋食。潛水能力很強,可在流速每秒為5—8 社的水流中逆水前進。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食物有蟲蛹、蝗蟲和其他昆蟲碎片;一般為雙翅目鞘翅目和積翅目昆蟲及幼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伯利亞蒙古阿富汗等。中國新疆吐魯番、和靖、烏什、阿克蘇、喀什、皮山、和田、塔什庫爾乾、烏魯木齊、阿勒泰、福海、奇台、二台、伊寧、莫河。

繁殖方式

每年4—7月繁殖,一年一窩。營巢於急流邊的石隙中,巢高出水面2米左右,外徑100mm、深40mm,巢呈半球狀,巢材為草根、草莖、羊毛、紙片、苔蘚、樺樹皮、闊葉樹葉子及一些蕨類植物;每窩卵4—5枚,純白色,23枚卵平均重4.54g,大小平均26.5mm×19.2mm;由雌鳥孵卵,孵卵期16—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23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