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總規劃面積434平方公里的河源江東新區,承載著極為重要的使命——成為河源的“浦東新區”,既是推動河源城市升級的主引擎和實現跨越發展的主戰場,又是進一步探索和踐行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打造“廣東綠谷”的前沿陣地。
■產業是新區發展的“命脈”,“ 產城融合”是江東新區立區之本。如何布局產業之棋?江東新區給出的關鍵字是:綠色、高端、新興。
站在江東新區核心區的梧桐山公園山頂俯視,江東新區與河源市中心城區一江之隔,近在咫尺。
河源江東新區總體空間布局圖。“一核兩區”,既注重產城融合產業引領,又注重生態保護和環保低碳。
江東新城空間結構規劃圖。江東新區與現河源中心城區、河源市高新區、東源縣城有機連成一體,構成“兩江六岸”城市格局,中心城區面積倍增。
河源日報訊 記者 周煥 通訊員 黃浩
南北綿延50公里的東江濱江景觀猶如錦帶,穿越在“廣東綠谷”河源的主城區。錦帶西側,舊城中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文化氣息;而錦帶東側,現代化的都市新區、居民社區和工業園區掩映在青山綠水間,蒼翠欲滴的綠色將城市緊緊包圍。在這個森林圍城、森林進城的“低碳環保智慧城”中,生態生機盎然、發展生機勃勃,人與自然相融共生……
這幅美好圖景,描繪的就是未來的河源“浦東”——江東新區。
今天,中共河源江東新區委員會、河源江東新區管委會揭牌,宣告江東新區正式成立。
河源貫徹省委、省政府振興粵東西北擴容提質戰略,由此轉入全面提速建設的快車道,一個目標瞄準百萬人口的城市新引擎由此開始發動。
【藍圖】打造河源跨越發展的新引擎
河源城區東江、新豐江兩江交會。建市26年後,我們正面臨著第二次跨江發展的重大機遇。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末。1988年河源撤縣設市,中心城區建設首次跨江——自原河源老縣城北跨新豐江,建設新城區,事經20多年勵精圖治,20多年日新月異,艱苦創業的河源人民再造了一個升級版的新城區,河源也已由廣東偏僻的山區變為粵東北交通樞紐,已由落後的小山城變成了現代中等城市,當然,雖然目前新城區建設已經接近飽和,但整箇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也僅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僅40多萬,而且中心城區“小牛拉大車”,對所轄5個縣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夠強。
2013年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首次到河源調研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河源存在的問題,恰恰在於中心城區不大不強,形不成應有的輻射帶動能力。”
半年後,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支持(粵東西北)各地級市規劃建設1個新區”。此為振興粵東西北的三大抓手之一——中心城區擴容提質。
這一重大政策利好,為河源跨越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由此,謀劃已久的第二次跨江發展得以插上了騰飛翅膀,江東新區的宏大藍圖開始描繪。
怎樣來描繪這幅藍圖?河源市委書記何忠友指出,建設江東新區,拉大城市框架,是河源實現跨越發展的重大引擎。要樹立國際視野和長遠眼光,按照百萬人口區域中心城市的標準,來規劃建設我們的城市。
河源市市長彭建文則指出,江東新區規劃,決不能僅限於一城一地,閉門造車、坐井觀天,而必須置身於全國的大勢、廣東的形勢、河源的趨勢之中來判斷把握。
正是在這種大局觀和現實觀的指引下,江東新區的藍圖被定位為:全國生態文明發展踐行區、廣東綠色資源產業發展示範區、粵東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融合區、環珠三角低碳產業集聚區、河源產城融合發展新引擎。
在這張藍圖中,總規劃面積434平方公里的江東新區,承載著極為重要的使命——成為河源的“浦東新區”,既是推動河源城市升級的主引擎和實現跨越發展的主戰場,又是進一步探索和踐行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打造“廣東綠谷”的前沿陣地。
根據發展規劃,河源將用10-15年的時間,建設好江東新區,屆時河源中心城區的面積將擴大一倍,人口增長一倍,經濟將增長8倍。這其中,江東新區無疑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主引擎和主戰場角色。實現這個宏大目標,江東新區的成長之路將分“三步走”:
第一步(2014年至2017年),開發建設全面展開,起步區發展基礎基本成型;到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0億元,常住人口達到15萬以上。
第二步(2018年至2020年),開發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帶動全市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江東新區核心區打造成在粵東北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經濟成長極和現代化宜居城市。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62億元,常住人口達到30萬左右,城鎮化率超過70%。
第三步(2021年至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重大跨越,成為國內領先的綠色產業和綠色生活和諧統一的低碳智慧城市,民生福利水平和宜居環境質量在粵東北地區居於領先水平。到2030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常住人口達到45萬,基本實現全域城鎮化。
一步一個腳印,江東新區的發展將更加堅實有力。
江東新區的規劃建設,不是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一開始就確定了綠色的基調。這是因為作為廣東生態功能區的河源,任何開發建設向來容易觸動外界敏感的神經,其實,河源的綠色發展理念也從來沒有動搖過,新區建設,首要原則就是“生態優先”,它的第一定位就是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發展踐行區。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聽取江東新區發展總規匯報後曾指出,江東新區在“森林圍城”的基礎上突出體現“森林進城”的理念很好。
產業基地
【產業】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產業是新區發展的“命脈”。沒有產業,新區就沒有美好的明天。河源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產城融合”是江東新區立區之本,新區起步區建設必須走產城融合發展之路,要在加快建設宜居新城的同時,大力引進高端項目,科學合理布局產業園區,促進人口、產業集聚發展,實現產業發展與宜居城市相得益彰。
那么,如何在這片區域上布局產業之棋?江東新區給出的關鍵字是:綠色、高端、新興。
詮釋這三個關鍵字,河源市委書記何忠友指出,江東新區的產業體系設計,要圍繞發揮生態優勢,發展新興製造業和以生態為基礎的高端綠色產業、現代服務業。市長彭建文則指出,要突出江東新區在粵東西北振興發展中承擔的特殊作用,這個特殊作用就是“綠富雙贏”。
基於這樣的定位,江東新區確定了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即生態優先、創新驅動、產城融合、比較優勢原則。其產業發展定位為:嶺南休養旅遊聚集區、廣東低碳製造示範區、粵東北自主創新基地、區域性綠色金融中心。根據廣東省產業發展研究院和國家信息中心聯合課題組編制的河源江東新區產業發展規劃,江東新區將打造形成“兩帶、十組團”的產業布局,其中“兩帶”即現代服務業產業帶、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十組團”即中央商務、旅遊健康、物流、文教創意、先進制造、低碳製造等10個現代產業發展組團。
在國家信息中心繫統合作處處長劉波看來,河源江東新區可通過打造有吸引力的政策“窪地”,進一步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和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入,有望成為對整個粵東北經濟走廊中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最具活力的區域產業增長極。
廣東省產業發展研究院高級經濟師蔡志敏亦認為,河源江東新區按照“生態優先、創新驅動、產城融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原則,以獨特的生態、資源、區位優勢為依託,高起點構建結構最佳化、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將打造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嶺南休養旅遊集聚區、粵東北自主創新基地和區域性綠色金融中心。
【建設】兩起步區助江東新區起航
2013年11月25日,《廣東省河源江東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獲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標誌著河源江東新區正式獲得“出生證”。
江東新區甫一成立,就有了先人一步的優勢。新區毗鄰現有城區,與現在建成區僅一江之隔,市區現已有4座跨東江大橋,今後3年還將貫通3座大橋,形成新區與現有城區、東源縣、市高新區的良好對接、互動與融合。目前,江東新區範圍內已有5平方公里的東江教育城和碧桂園·東江鳳凰城等數個大型成熟住宅社區建成投入使用,3平方公里的臨江工業園熱火朝天建設,現有居住人口12萬,江東新區已經具備較好的開發基礎。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今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將江東新區起步區建設列為中心工作之一,提出集中全市資源和力量,投入40億元資金全力推進兩個起步區的開發建設。兩個起步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一是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設起步區,重點打造商務商貿中心,為產業提供商業、金融、居住等服務;二是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的產業發展起步區,重點發展文化創意、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研發設計等現代高端服務業。
目前,已動工建設的項目有碧桂園二期和碧桂園學校;已完成項目選址正在進行可研論證等前期工作的,有河源市第一中學高中部、方紅變電站、安置小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大道東、東江東路等項目;正在開展前期調研論證還有一大批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起步區範圍土地房屋徵收調查摸底和成本測算工作已完成,江東新區產業起步區正在開展控規編制工作。同時,上報了6個項目作為申報省股權資金的項目,今年力爭獲得省第一批股權式資金約10億元。近期,將全力加快起步區第一期土地房屋的徵收工作;全面啟動和推進起步區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包括“4路2橋”交通建設,3個安置小區,3所學校,污水處理廠及其主管網、變電站等總計20個重大市政道路、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的建設。
中共河源江東新區委員會書記藍岸、江東新區管委會主任賴小衛表示,江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吹響號角,接下來就是甩開膀子幹了!
據介紹,江東新區成立後,將通過搭建新區投融資平台、全力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支持、爭取金融機構項目貸款等多途徑籌措新區建設資金,創新新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開放更多領域,吸引更多的、成本更低的社會資金,參與新區的開發建設,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充分利用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河源的重大機遇,做好與深圳合作共建和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產業園區建設、創新投融資方式、創新新區管理體制機制這四個方面推進深圳的對口幫扶和合作共建,通過與深圳共建產業園區,承接深圳相關產業,引進優質項目,努力將其打造成深圳相關產業群、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儘快建立起新區自身的產業體系。力爭3年-5年內新區起步區將初現規模、大見成效。
【連結·沿革】江東新區的“前世今生”
江東新區範圍含“兩鎮三村(居)”(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北連贛閩,南通廣府,自古以來,是東江流域客家地區重要商埠之一。春秋戰國時期,江東新區屬百越地區;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龍川置河源、新豐二縣,屬廣州南海郡,該區域屬河源縣;南朝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置歸善縣,臨江鎮、古竹鎮範圍為歸善縣,其餘屬河源縣。此後,朝代更迭,明隆慶三年(1569年),臨江、古竹兩鎮隸屬永安縣(今紫金縣)寬得都上江東社、下江東社、苦竹派社,勝利村、和平村與河紫路居委會轄地屬河源縣古雲約。清承明制,為永安縣寬得都江東約、苦竹派約及河源縣古雲約。
1988年3月改屬河源市,兩鎮仍歸紫金;兩村劃歸源城區東埔鎮,1997年屬源城區源南鎮管轄。1995年,東江水運公司改為河紫路居委會,1997年後劃歸源城區源南鎮。2014年5月,河源市設立江東新區,統一管理上述區域。